2023年T+A原廠第二度採訪

May 29 / 2023

2023年5月22日早上,也就是慕尼黑音響展結束隔天,我在慕尼黑中央車站等T+A的人,要搭9:45分的電聯車一起去T+A的工廠。T+A的工廠位於德國西北部,我們要先搭電聯車到 Hannover,再從Hannover轉另外一條線到T+A的工廠附近城鎮。我們約好9:15分在車站碰頭,我不知道有誰會來,早早就在中央車站等候。

▲2023年T+A原廠採訪就從慕尼黑中央車站開始

結果來碰頭的人晚到了,事後才知道他是T+A北美子公司CEO Dave Nauber。Dave Nauber是音響界老將,1986年就進入Mark Levinson工作,後來公司改組為Madrigal,算起來從 1986年到2002年在Madrigal擔任行銷主管。從2002年到2010年,他轉到B&W Group,擔任Classe Audio的副總裁。2010-2018年他擔任Classe Audio總裁。2018-2022年,B&W Group轉入Sound United集團,他還是負責Classe Audio。2022年7月,他轉入T+A擔任北美分公司CEO。這次,他是第二次到訪T+A工廠,跟我一樣。

▲這次住的旅館跟2012年是同一家,可能是T+A的簽約旅館吧?

▲天啊!德國人那麼愛喝酒嗎?

▲從房間往外看

▲旅館外觀有古味,內部裝潢有品味。

▲房間內看不到空調設備,幸好我二次來都是在五月。

▲鎮內許多店前面懸有標誌,圓圈中的圖案是在挖鹽礦。

當我們進入車廂,已經有三個年輕人在等我們,一位是T+A老闆Siegfried Amft(我們都稱呼他為Siggi)的兒子Conradin Amft,我估計他大約30歲出頭。另一位是T+A的北美經銷商(北卡州,老婆是上海人),還有一位是美國網路媒體Computeraudiophile.com的版主Chris Connaker,總共就我們五個人。

▲小鎮人口稀少,橫著走都可以。

▲這個小鎮以前因為鹽礦而致富,所以有許多漂亮的老建築。

Conradin Amft跟老爸唸同一所大學,學的是經濟與管理(Science in Economics),大學畢業後待過幾個行業,包括浪琴錶、Sennheiser、PWC顧問公司、研究助理講師等。不過後來還是準備接班,2018年進入公司財務部門,並回去大學修碩士,論文題目就是自家公司(Family Entrepreneurship)。修業期間就在T+A實習,2020年拿到學位(Master of Arts)之後才正式進入公司,目前的職稱是Chief Operations Officer。

▲這裡算是市中心,很適合清心潛修的人。

▲市中心街道

▲那天氣候多變,前一晚還雷雨交加,第二天晴空萬里。

▲走在沒車的路上很舒服

▲這裡有許多餐廳與商店

▲人客進來吧

我們從早上9:45分發車,到下午3:30分才抵達漢諾瓦。在漢諾瓦車站等了大約40分鐘,轉搭另外一列火車到工廠所在地Herford附近的車站,已經是下午5:25分左右了。Siggi開車來接我們,到旅館已經6點正。我們入住的旅館坐落在工廠附近的美麗小鎮Bad Salzuflen,名為 Lippischer Hof,就是2012年我來時住的同一家旅館。這是一家充滿古味的旅館,水準不錯,但是我左看右看都沒看到房內有空調或暖氣設備,不知道盛夏與嚴冬時,住客要如何捱過?

 

第二天早上9:15分,我們就集合去T+A工廠,開車來接我們的是亞洲區業務負責人Oliver John。我們是老相識了,以前他在ELAC,是ELAC總經理的兒子,一直在ELAC工作。ELAC 經營權轉換之後,他也轉換跑道進入T+A,一直到現在。很快的我們就到工廠,一看還是跟 2012年時完全一樣,沒有絲毫改變。踏入工廠,T+A的老闆Siegfried Amft已經在等候我們。

▲T+A位於工業園區內,附近有很多工廠

▲大門前這個旋轉水球上次來就有了,應該是T+A的風水球。

▲典型德國簡潔的室內設計

▲從二樓往外看

▲從二樓另外一個方向往外看,對面是另一家工廠。

▲從入口處看T+A工廠建築

▲T+A工廠建好之後,再經過二次擴建,總樓面積6,000平方公尺。

▲T+A的接待休息處

▲牆上掛滿音響雜誌的獎牌

▲右邊是Siggi,中央是美國經銷商,左邊是T+A北美分公司CEO

▲坐著黃衫客就是美國Computeraudiophile.com的版主

▲這位就是負責亞洲業務的Oliver John

▲漂亮的茶具

德國人果然沒有太多客套,問過要不要喝點咖啡吃點餅乾之後,馬上就啟動教育訓練模式, 由Siegfried Amft親自跟我們做公司歷史背景、以及產品線簡報。說是簡報,其實也進行將近一個鐘頭。簡報結束之後由Oliver John帶領我們參觀工廠,繞過工廠一圈之後又回到接待 處,簡單用過三明治,下午參觀設計部門,又是二堂課,情況跟我2012年來時一樣,這是後話。

T+A的創始者Siegfried Amft(Siggi)生於1950年,於德國北部成長。在他取得大學入學資格 (A Level)後,沒有馬上進大學唸書,而是入伍德國空軍服役,退伍後官階是後備中尉。也因為這段空軍經歷,Siggi擁有職業與民用機師執照,到現在他都還在飛行。退伍後他進入漢諾瓦Leibniz大學,專攻高頻工程(電漿)與電聲學。在唸大學期間,他也在當地Grammar School(10-14歲學齡,介於小學與中學之間)教物理與數學,還在所唸大學裡當助教,教物理入門。1977年末他拿到物理學位,回到他的家鄉,創立T+A。

 

▲Siggi說他不是生意人,而是科學家,公司有15位全職研發人員,這麼多年來他都是秉持Theory and Application(T+A)的思維在經營公司。

T+A成立於1978年,工廠位於德國西北部Westphalia地區的Herford市。Siggi早在十幾歲時,就對音響產生興趣,小時候學過小提琴,參加過合唱團,對音樂有相當程度的認識,15 歲就自己做了一部擴大機,他的第一套音響系統是日本山水。

▲每次有人來參訪,Siggi都一定親自為大家上課,十足的物理學家架式。

為何會在大學畢業後會想走音響製造的路子呢?這是因為大學時Siggi上過三年Fritz Sennheiser(同名耳機創辦人)所開的電聲學課之後,受到啟發,決定朝音響事業發展。在畢業考之後,他就動手設計喇叭,難怪會迫不及待成立T+A公司。畢業後Siggi有幾個選擇,一個是去核電廠上班,但她太太不喜歡。另外一個選擇是去一家大型雷射實驗室上班,不過最後他還是選擇自行創業。

▲Siggi到現在還充滿活力,腦中有很多產品計畫持續要完成。

與大部分老外創業時都喜歡用自己的姓來做為公司名稱不同,Siggi卻選擇以Theory and Application(T+A)「理論與應用」作為公司名稱,由此可見他對科學的堅持。其實,Siggi告訴我,他們是一家由科學家組成的公司,而不是由生意人主導,所以對於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的觀點會跟一般生意人背景的公司不同。他們堅持的就是理論與應用,或許器材外觀沒有讓 人歎為觀止的藝術造型,但內在的含金量卻是多到滿出來,這些技術含金量如果沒有經過說明,一般消費者無法了解其中精華。

我想,這可能也是我第二次「被來採訪」的原因吧?我的意思是:其實不是我主動要來二度採訪的,2012年我來參訪時已經寫得很詳細了。可能是台灣代理商鈦孚或T+A要求我來的吧?為何我會這麼說呢?我第一次來時還有功學社的人員,以及幾位經銷商,雖然也安排了了解 T+A產品的課程,但印象中沒有這次採訪那麼「硬斗」(閩南話,不容易混過的意思)。

▲參觀T+A工廠是來上課的,不是觀光。

▲走向另外一個區

這次從早上大約十點開始上課、參觀工廠,中午簡單三明治裹腹(不是招待不周,而是老外午餐本來就這樣)。接著繼續參觀研發設計部門,上二堂課,一直到下午五點多才結束。上課內容包括T+A的歷史、產品線、T+A的產品要點、HV系列與其他廠商不同之處,還有T+A耳機 的設計要點等,由Siggi與T+A另外一位靈魂人物前研發總監Lothar Wiemann主講。

▲這是教室之一,慕尼黑音響展剛結束,器材還沒擺定位。

▲教室之一。T+A另外有一間擁有聲學處理的聆聽空間,這次Oliver John錯過了,沒帶我們進去。

▲前研發總監Lothar Wiemann

天啊!這種課程應該安排鈦孚的相關人員與台灣的經銷商來上課才對啊!怎麼會是我來上課呢?要將T+A的產品賣得好,鈦孚人員與經銷商必須擁有這些知識不是嗎?不過如果要這樣上課,就不可能加入即席翻譯,因為時間會拖長為二倍,這些課恐怕要二天才上得完。所以上課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英文聽力。

 

或許您會奇怪,Siggi沒學過喇叭設計,怎麼懂得如何設計喇叭呢?要知道他主修是物理,物理涉及很寬,大概音響設計所要的知識都具備了。而且德國的大學制除了學理論之外,還同時要實作,所以Siggi對於設計喇叭與擴大機都沒問題。當年他只是大學剛畢業的小夥子,哪 來創業的資金?那時也沒有新創天使啊!沒錯,所以他第一筆創業資金來自他太太跟銀行作保,借出一筆錢來創業。

▲最早開始,T+A的外觀就是長這個模樣,現在也差不多。

▲當年還曾為杜拜生產鍍金版,T+A第一桶金是從生產喇叭而來。

▲最早時的機器內部,現在完全不一樣了。

Siggi運氣很好,當時趕上1980年代經濟起飛,很多人開始對音響產生興趣,生意一直很好。1979年他推出Delta喇叭,這是一對落地式喇叭,單體朝四面八方發聲,以反射音來創造豐富的音響效果。Siggi說當時很得意這樣的產品,但現在回頭想想,那是沒有定位感的喇叭,在現在是行不通的。那年他還推出一對書架型喇叭,密閉設計,型號是LK。

▲幾十年前的器材外觀

▲T+A連抽屜、雷射讀取系統都自己做,除非全世界沒人生產雷射讀取頭,不必怕CD唱盤會絕種。

▲各種箱體結構T+A都生產過

1982年,T+A推出採用傳輸線式箱體的Criterion系列,這個系列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生產。當時推出TMR 70、TMR 100與TMR 150。1984年,T+A推出Solitaire系列,這個系列一直到今天都還是T+A的旗艦系列。您知道當年Solitaire是主動式設計嗎?高音單體採用靜電單體 (物理學家無所不能),低音單體內部裝有感知器來回授校正單體的運動,這套回授校正系統還申請專利。

▲這是當年傳輸線式喇叭

▲分音器也是自己設計生產

▲傳輸線式內部結構

Solitaire系列當時推出大中小三款喇叭,其中最大者的靜電高音單體是用真空管擴大機來驅動的(又是物理學家無所不能)。這樣的作法一直延續到後來,可能也是喇叭設計界前所未有的做法。在1985-1990年間,T+A曾經是德國賣最多喇叭的Hi End音響廠家,可見Siggi一開始就走對路了。

▲這片小線路板是工程師的玩笑之作,您能看出是什麼嗎?

▲多年前T+A就已經採用感知器校正振膜運動,還申請專利。

1985年,T+A推出Criterion TMR 160,這對喇叭超級成功,在德國五年內賣出11,000對。 同年,由於他們在研究主動喇叭時,對擴大機的設計累積了經驗,於是首度推出Pulsar前級 與後級,包括P1000(前級)、P2000、A1000(後級)、A2000。

2023年T+A原廠第二度採訪 - 2

May 29 / 2023

在此要介紹T+A的前任技術總監Lothar Wiemann登場。1982年,他還是學生時就已經進入 T+A工作(德國大學有實習制),也就是因為他的加入,所以才有1984年Solitaire主動式喇叭 的推出,因為他的專長是擴大機設計。

▲有Lothar Wiemann進入T+A,才開啟擴大機時代。

▲Lothar Wiemann說話速度不快,很有條理,從類比到數位無所不通。

Lothar Wiemann真的是英雄出少年,他還在唸書就創立自己的電子公司,一邊在T+A上班,一邊經營自己的公司,一直到1988年為止。1988年到1990年,他離開T+A,跑去歐盟專利審核中心(European Patent Office)當審核員(Examiner)。Siggi說Lothar Wiemann是很傑出的物理學家,沒有什麼音響事情能夠難倒他。

▲Lothar Wiemann手上拿著一個小螺絲,告訴我們連螺絲都是特別訂製。

1990年他又回到T+A,原因是他不習慣坐辦公室,喜歡動手研發,而T+A是能夠讓他發揮的地方。您知道專利審核員的薪水有多高嗎?目前行情月薪5萬多歐元到7萬多歐元之間, Lothar Wiemann願意放棄高薪而回到T+A,可見他真心喜歡T+A的工作。日後他就當了 T+A的研發總監,成為Siggi的得力助手,一直到前幾年退休為止。退休之後,他還是經常回公司,這次我二度去採訪,他跟11年前一樣出現在我面前講課。

1988年,T+A現址的新工廠落成,後來陸續增建二次,總樓板面積達6,000平方公尺(上次給的資料說是7,000平方公尺)。1988年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成立研發部門,聘請五位電子工程師,負責電子產品的研發。1988年推出Pulsar AC系列,這是一套音響系統,包括CD唱 盤、前級、後級、綜合擴大機、收音擴大機與收音機。1992年工廠增建,開始研發數位音響,同時推出Pulsar R系列,除了上述機種之外,還添增了ProLogic Decoder。

▲1988年成立研發部門,有5位工程師,現在有15位工程師。

▲從設計到製造,T+A一條龍完成。

▲T+A廠區面積6,000平方公尺

1993年,T+A第一次推出擁有數位輸入端的PreDA 3000 AC,這是目前流行的前級DAC,而 T+A早在1993年就推出了,可見其高瞻遠矚。這部前級DAC內部的設計一直沿用到今天,包括雙DAC晶片、1Bit Sigma/Delta Converter、56Bit DSP,以及他家的Bezier超取樣演算法。還有,這部前級DAC的輸入端採用了ECC83真空管。

▲T+A竟然還生產過這種汽車音響,而且還是鍍鉻的。

1995/1996年,T+A推出Solitaire A2D,這是全世界第一對數位主動式喇叭,數位訊源以數位訊號直入喇叭,內部採用DSP做運算。算起來,T+A早在28年前就已經推出這麼先進的主動式喇叭,主動、數位直入、內建DSP運算不是現在流行的作法嗎?1995年還推出M系統, T+A所謂的系統都是整套的,包括前級、後級、CD唱盤等,這套M系統還包括卡式錄放音機、ProLogic Decoder,不要忘了那時還沒有DVD。

▲T+A Solitaire旗艦喇叭的模樣到現在都一樣

1997年推出K系列,這套K系列很特別,其中K1是CD唱盤內建四聲道擴大機、K3是CD收音擴大機,內建ProLogic解碼與五聲道擴大機。 2001年工廠第二次增建,成為現在模樣。那年也開始研發DVD唱盤、數位解碼、環繞收音擴大機,並推出R系列。當年也開始在Talis喇叭上使用鋁箱體,這是跟竹竿一樣瘦高型喇叭,有前聲道、中聲道、環繞聲道加一個主動式超低音。鋁合金箱體的做法也一直延續到今天。

2001年同時推出K6 DVD環繞收音擴大機,5.1解碼、七聲道擴大機、2 Zone使用,總輸出超過400瓦。這部K6外表很帥,顯示幕不使用時會平躺,使用時會升起。2001年還推出 Criterion TCI系列,這是外表很漂亮的喇叭,多層夾板製箱體,高音採用靜電單體,以真空管擴大機驅動,中低音則有主動式與被動式二種版本。

▲廠區很大,分各種部門,這裡是進料區。

▲HV系列擴大機所使用的線路板,那個圓形就是放置環形變壓器處。

▲箱體材料進料之後都要先目視檢查建檔歸庫

▲協力廠商送來的箱體都要一一檢查。

2003年,T+A推出外觀非常經典的V系列真空管擴大機,包括V10後級、G10黑膠轉盤,以及D10 CD/SACD唱盤,以前功學社代理時代應該賣出不少。2007年,T+A推出E系列,加入高解析串流播放功能。2008年,T+A推出Caruso All In One,Caruso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生產,可見其受歡迎之一斑。

▲HV系列的面板那麼厚

▲HV系列面板很沉重

▲HV系列鐵灰色版

2010年T+A推出G1260 R黑膠唱盤。同年推出V系列的旗艦M10單聲道後級,前端採用真空管,後端晶體,可以切換100瓦或60瓦使用。2011年T+A推出Solitaire Cylinder Wave Transducer CWT 2000,這次一對擁有四個10吋低音單體、6個150mm中音單體、以及92公分長靜電高音單體,而且高、中低音音量可調。2011年還推出K8 藍光7.1收音擴大機,從這件產品的推出,也可窺知T+A對於新規格是亦步亦趨的。

▲各種零件有序歸檔

▲光是進料區就很大

2013年是T+A重要的年份,當年推出3000HV系列,所謂HV系列就是將晶體擴大機施加200-300V的高壓,模擬真空管的高壓驅動狀態。HV系列是T+A的旗艦系列,在2014年陸續推出其他機種。HV系列一直到今天發展到3100系列,整個HV系列的營收佔全公司四十多%,可說是T+A最重要的產品。

▲各種箱體板材

▲R系列箱體

▲HV系列的旋鈕

2014年也推出著名的DAC 8,這部DAC採用PCM與DSD二套解碼線路分開,DSD採用1Bit Native Bitstrem解碼,可與DSD 512相容,而PCM則是32/384。DAC 8擁有八組數位輸入端,44.1/48kHz二套時鐘,總之體積雖小,但性能卻很強大。

2015年推出新的R系列,包括黑膠唱盤、CD唱盤與擴大機。2016年推出R1000E收音擴大機。2017年推出Cala,這是袖珍型收音擴大機,內建唱放,還有藍牙,數位與類比輸出端。2017年還推出新的Talis喇叭。

▲HV箱體是整塊鋁材去削切出來的,成本很高,沒有拆開機器看都不知道。

▲HV系列箱體

▲HV系列頂蓋

▲Oliver John手上拿的二個圓蓋子,一個是HV系列使用,以玻璃製成;另一個是R系列使用,以透明壓克力製成。

2018年推出新的Criterion CTL,也推出旗艦喇叭Solitaire CWT 1000-40,採用靜電高音、8 個中音單體,以及四個低音單體。同年還推出M40 HV單聲道後級,看到這40,就知道2018年是T+A的四十周年紀念。這部旗艦後級仍然採用前管後晶設計,一樣可切換100瓦與60瓦 (純A類)。

▲T+A的組裝部門跟一般Hi End廠一樣,不是生產線,而是獨立島區組裝

▲組裝區維持得很整潔

▲T+A的線路板就在工廠對面的協力廠製造。

▲一部機器由一個人獨力組裝完成

2019年,T+A推出3100 HV系列,第一部就是SDV 3100 HV,這是串流DAC。另外一部是 PDT 3100 HV,這是參考級CD轉盤。同年也推出T+A的第一次耳機產品Solitaire P與PSE, 這是Siggi的兒子Conradin Amft推促研發的新產品,也為公司帶來新的營收,在四個月內就售出超過一千多付耳機,以Solitaire售價十幾萬來說,這是很成功的高價耳機。

2020年,T+A推出與耳機搭配的HA 200耳擴。2020年還推出Caruso All in One與Caruso R 立體系統。2021年推出新的Reference立體200系列,體積小,有二個錶頭,承襲T+A的多年研發技術成果。2022年推出PSD 3100 HV前級串流DAC。另外搭配200系列,推出M 200單聲道後級。另外還推出新的Solitaire Reference 喇叭,高音改採平面振膜。

 

▲HA200耳擴

▲Solitaire P耳機

▲Solitaire P、PSE耳機

▲Solitaire P耳機結構

▲Solitaire T藍牙無線耳機內部

2022年也推出最新Solitaire T耳機,這是採用動圈單體,採用高通QCC 5127藍牙晶片、 Sony ANC(主動抗噪)晶片,有LDAC與aptX HD,DAC晶片採用ESS 9218晶片,真是豪華設計。至於2023年,已經排定要推出HA 300耳擴(靜電耳機用)、Solitaire靜電耳機、Criterion 傳輸線式喇叭,以及新的R系列。看來T+A真的活力滿滿啊!

 

 

 

 

2023年T+A原廠第二度採訪 - 3

May 29 / 2023

Siegfried Amft今年已經73歲,但是依然精力旺盛,沒有一點老態。他親自開車來車站接我們,開起車來比我還猛。他告訴我,T+A是家族公司,公司擁有者就是他,不是金主財團, 所以他可以隨心所欲,想推出什麼產品就推出,不需要考慮美化財務報表。等他退休之後就會由兒子Conradin Amft接班。

▲研發部門有15人,從設計機箱繪圖開始。

▲機箱完成之後,接下來線路設計工程師才能依照機箱大小作內部線路設計。

▲電腦上可以設計出產品的各個細部

▲耳機也是這樣設計的。

目前有雇員大約80人(上次說約100人),其中有超過60%都已經在公司任職超過25年。這80人當中,海外子公司10人。全職研發設計人員15人,其所佔員工比例之高是我參觀過的音響工廠從沒見過的,難怪Siggi要強調T+A是一家由科學家們組成的公司。

▲從電腦圖上就可以知道元件線路要如何布局

▲這已經是實體圖了

▲T+A大部分線路都採用四層線路板

▲設計工程師之一

▲設計工程師之一

或許就是因為工廠裡有「很多」科學家,沒有生意人,所以T+A所做的事情在其他音響廠商眼中可能匪夷所思。例如,T+A的錐盆喇叭單體是自己做的,靜電單體也是自己做的,最新推出的平面振膜耳機單體也是自己做的,2023年準備推出的靜電耳機振膜也是自己做的。新的 Solitaire S旗艦的所使用的平面振膜單體也是自己做的。

▲T+A的線路設計中埋有「暗記」,有人抄襲馬上就可以抓出來。

▲線路設計完成之後就交由協力廠商製成線路板

▲T+A連軟體都是自己的工程師寫的

更過份的是,我在廠內看到研發人員正在研發黑膠唱盤直驅馬達,採用16個釹磁鐵。我問 Siggi為何不買現成直驅馬達?回答說市售產品達不到他們的要求,所以才要自己動手做。天 啊!這根本就是為了喝一杯牛奶去養一頭乳牛啊!其實,T+A的1Bit DSD解碼也是自己研發 的,機器內所需要的軟體也是自己寫的,CD/SACD唱盤的讀取系統也是自己做的,不過雷射讀取頭是向外購買的(嘿嘿,總有你們無法自己做的東西了)。

▲正在研發中的直驅黑膠唱盤

▲直驅唱盤的重點就是直驅馬達

▲直驅馬達採用16個釹磁鐵

▲測試時還要用唱片鎮

▲儀器量測直驅馬達轉動情況

對了,最新推出的A200後級是買Purifi Eigentakt class-D模組4歐姆負載時每聲道輸出 250W。Siggi很實際,我相信會購買Purifi模組的原因應該是無法做得比Purifi更好,只好用買的。

▲這一區的研發人員是最後的試作階段

▲檯面上堆滿各式線路板

▲這是PSD3000HV的線路板測試

▲試作機

總之這些「自己做」的東西數不完,真的是很奇特的公司。如果換做老闆是生意人,怎麼可能會這樣做?向外購買成本一定比較低啊,哪管什麼品質達不達標?何況,別人大量生產的產品品質應該也不錯吧?我只能說,可能是因為工廠內聘了許多研發人員,他們閒著也是閒 著,總是要讓他們拿出研發成績吧?

在工廠一進門接待處,我看到牆上掛著電視,上面顯示發電各種數據,原來T+A在2020年就 已經在工廠屋頂裝設太陽能發電板。Siggi說天氣好的時候,他們的發電量用不完,還可以賣 給當地電廠。例如我們去的當天,天氣不錯,太陽能發電量是當天全廠用電所需的三倍,他 們可以將多餘的電賣給供電廠。

▲T+A在2020年時,工廠屋頂設置太陽能板,不僅夠自家工廠使用,還可賣電給電力公司,在目前歐洲能源價格高漲的情況下,沒有受到影響。

▲Oliver John說這個太陽能顯示幕怪怪的,好像有什麼資料不對勁。

難道Siggi能夠未卜先知嗎?2020年還沒有烏俄戰爭,德國能源價格尚未飛漲,Siggi就已經長感受到未來能源價格會一直往上漲,所以決定投資設置太陽能發電。2022年2月烏俄戰爭 爆發後,歐洲能源價格大漲,這也是音響製品漲價的原因之一。而T+A卻可以賣電賺錢,我只能說這是科學家的預感吧!

以往,T+A的目標購買者集中在50歲以上男性,是音樂與科技的狂熱者,注重價值價格比。 而現在,他們除了原本成熟目標購買者之外,開始關注年輕族群。這些年輕人注重自我,喜歡的產品是能夠融入生活者,可以為喜歡的東西付出高價。這些觀念是第二代Conradin Amft加入之後的新思維,這也是T+A推出高價耳機的原因。

▲T+A的無響室用來量測喇叭

▲工程師正在測試喇叭未裝箱前的各種情況

▲單體只是裝在面板上,還未裝上箱體。

▲這是在量測單體裝在面板上的震動情況

▲業界公認的Klippel測試儀器

▲連耳機都要在小無響室中測試

▲T+A並沒有使用假人頭來測試

▲耳機測試後的頻率想樣曲線

不過,Solitaire P 旗艦平面振膜耳罩耳機(定價$197,000台幣)與Solitaire P-SE 平面振膜耳罩耳機(定價$125,000台幣)的價格的確不便宜,所以才會再推出Solitaire T無線抗噪耳罩式耳機(動圈單體,可以切換為被動式),五萬多台幣。如果跟市面上的藍牙無線抗噪耳機相比,五萬多台幣的確不便宜,不過就T+A來說,要達到他們滿意的高品質,成本就是這麼高。

▲這是平面振膜組裝區,供應平面振膜耳機與喇叭使用

▲耳機的平面振膜

▲平面振膜必須張力平均,所以黏上音圈之後要緊壓一段時間。

▲工作人員正在組裝名面振膜單體

▲這是平面振膜單體的磁鐵

▲平面振膜耳機的耳罩

▲工作人員正在組裝喇叭使用的平面振膜單體

在工廠內,我看到工作人員在製造耳機的平面振膜單體,老實說這又是科學家思維。一般品牌推出耳機,大多是請代工廠設計製造,最後認可掛上品牌就可以賣,如此一來成本低,也不必養研發人員與員工。可是,T+A偏偏要養耳機研發人員,要養員工,還要自己製造平面振膜,難怪最後做出來的耳機售價會那麼高,當然其品質也是其他耳機難以超越的。

▲平面振膜單體要測試共振情況

▲這個喇叭單體發出不同頻率,將平面振膜放在上面,測試是否會引起共振?

▲平面振膜磁鐵

▲平面振膜半成品

▲工程師說平面振膜的作工很精細

▲耳機配件

▲耳機框架

在工廠內,我看到他們用很簡單的方法來檢測平面振膜是否會產生共振。要知道,平面振膜如果張力不均勻,或張力過低過高,都可能會在可聽頻域內產生共振。而T+A的檢測方式很簡單,將一個錐盆單體平放朝上,上面有架子,將完成的平面振膜放在架子上,讓錐盆單體發出特定頻率,觀察平面振膜是否會有共振。

▲Solitaire S使用的長條平面振膜發聲體

▲喇叭用的平面振膜發聲體正面

▲喇叭平面振膜發聲體的磁鐵

▲平面振膜發聲體完成品

要檢測耳機當然不是這麼簡單,T+A工廠內有一個小小的無響室,用來量測喇叭單體,也用來量測耳機,使用的儀器包括Klippel,所有的產品都有量測數據。此外,為了要評估耳機與喇叭的聽感差異,工程師還特別設計一個房間,內中布置大量二次餘數擴散器與吸音材料, 房門關起來時有如聽耳機般安靜。在房間的四個角落上下分別吊掛二個Neumann主動式喇叭,四個角落就有八個。這八個喇叭的指向集中在中央的一個點上,評測者就坐在那個點上的椅子,播放一樣的音樂,比較耳機與喇叭的聽感。

▲工作人員正在組裝喇叭平面振膜

▲T+A似乎是無所不能,什麼都能做。

▲喇叭用平面振膜成品

▲喇叭用平面振膜成品

▲平面振膜發聲體成品

▲溫度濕度測試箱,完成的喇叭單體要放進來做測試。

我問工程師,他們有人可以進入的無響室,為何不在無響室裡面做比較呢?工程師回答無響室雖然安靜又沒有外界反射音,跟戴耳機聽音樂類似,但無響室的聽感跟一般空間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想比較的是一般環境的聽感,所以建立這個比較耳機的空間。

▲為評價耳機所設計的聆聽空間

▲整個空間都是滿滿的擴散與吸收裝置

▲四個角落都在上下各裝一個主動式喇叭

▲天花板正中央也做擴散

▲使用的是Neumann主動式喇叭

▲耳機與耳擴

▲工程師坐在特定的位置上聆聽耳機,再聆聽喇叭做比較。

▲聆聽位置是在房間正中央那點

我們都知道耳機與喇叭的聽感因為HRTF(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的關係,對於大腦而言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般聽耳機不會產生聽喇叭時的Soundstage。T+A的耳機設計工程師打造這樣一個空間來比較耳機與喇叭的聽感,這也是我以前從未經驗過的。由此也可見 T+A做事的認真態度。

在T+A的眾多產品中,HV High Voltage系列是他家最重要的,其營業額佔總體40%以上。 事實上HV系列就是他家的旗艦系列,他們在這個系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其實所謂的HV觀念是來自他們以前的真空管擴大機,更早要追溯到他們以真空管擴大機來推主動式喇叭的靜電高音(1984年Solitaire系列),當時為了要驅動靜電高音,電壓高達3,000V。後來他們推出的V系列更是精彩的真空管擴大機產品。

▲HV系列面板的玻璃窗黏好之後要壓,讓黏膠牢固。

▲線路板上整排繼電器與電阻的部分就是R2R音量控制系統,左右聲道分離。

▲工作人員正在組裝HV系列

▲HV系列的背板

▲HV系列數位訊源的類比電源與數位電源是分開左右二邊,而且連電源線也是二組。

▲一個工作人員負責從頭到尾組裝完成一部機器,還要負責測試。

▲接近完成的HV系列

▲已經測試完成的HV系列

▲HV系列的CD/SACD轉盤承盤讀取結構

Siggi說當年由於距離映像管電視時代不遠,可以找到很多性能優秀的真空管,性能穩定。後來慢慢優質真空管難尋,他們最後一批真空管購自前蘇聯,結果品質不佳,不良率很高。為此他們還飛去聖彼得堡真空管製造廠去看,發現那裡的工人工作渙散,而真空管是完全依賴 精細手工的產品,難怪不良率那麼高。

從那時開始,他們就在思考,要如何將真空管的優異性能移植到晶體機身上,所以後來研發出HV系列。真空管機的諧波失真雖大,但音色聽起來很自然又很美,他們歸納起來是因為提供高壓的關係,使得音樂的動態範圍很大,而且不需大量使用負回授,連帶失真也降低,這 就是HV系列晶體機的立足點。

▲HV系列的立論基礎,更少的失真、更低的負回授、更大的音樂動態範圍。

▲HV系列數位訊源的數位類比供電徹底分離

不過,想要在晶體機身上做到高壓工作卻不是那麼容易,T+A的HV系列工作電壓高至200- 300V之間,這跟一般晶體擴大機的幾十伏有很大的差異。那麼高的工作電壓,電源供應部分必須特別設計;音樂訊號路徑上的元件不能使用SMD表面黏著元件,而且也不能使用IC,所 以,HV系列的音樂放大線路使用的都是耐高壓的穿孔元件。

更有甚者,HV系列上所使用的元件是無磁元件。所謂的「無磁」這個名詞對於音響迷而言,好像就只是形容無而已。然而,對於音響廠商而言,無磁元件意謂著高成本,因為一般元件都是感磁元件,如果想要無磁元件,就必須特別訂製,或購買軍規級、MRI(磁振造影檢查)這類醫療機器所使用的無磁元件。

 

▲HV系列的原件都是無磁性,一般鋁合金機箱是無磁性並不稀奇,稀奇的是連電容、電阻、螺絲都是無磁性,這就是HV系列的做法。

舉例來說,HV系列中可以看到Wima MKP電容,那並非一般Wima MKP電容,而是無磁電容。一般SMD電容大約0.1歐元一顆,而Wima 無磁性電容一顆要價4.5歐元。又例如,一顆 SMD電阻大約0.02歐元,而一顆軍規無磁電阻要價2.50-4.00歐元。您看二者之間價差多少 倍?

▲光是這些金屬組件就不知要壓多少成本

即使是毫不起眼的喇叭線端子,T+A都與眾不同,用的也是無磁端子,而且是鍍銠,不是鍍鎳。而一般擴大機的喇叭線端子大部分是鍍鎳,鍍金,而且是感磁的。這二種喇叭線端子價差多少?T+A的無磁端子一個15歐元,而一般鍍金端子一個1歐元。說得更誇張些,T+A的 HV系列連螺絲都是無磁的。只要是在音樂訊號上所使用的螺絲,T+A都是特別訂做無磁螺絲,採用含鎳很少的鍍金,這種螺絲一顆要2.5歐元。而一般鋼螺絲或鍍金螺絲,一顆只要 0.02歐元。

▲HV系列箱體堅固無比,簡直就是坦克級。

▲那一整排繼電器與電阻構成了R2R音量控制系統。

說到HV系列前級的音量控制系統,T+A早在35年前就已經使用目前流行的R2R Ladder電阻、繼電器陣列,內中用的電阻是Vishay RNC,這是無磁、音響級精密電阻。而繼電器則是密封黃金接點繼電器,壽命幾乎是永久的。T+A自己做的這種音量控制訊噪比大於110dB,失真不可測,串音小於-120dB,壽命超過50年。一般音響迷只是覺得HV系列的面板很厚,機箱很重,如果沒有經過說明,根本就不了解HV系列有上述那麼多與眾不同之處。光是直接製造成本,HV系列可能就是一般擴大機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

 

 

2023年T+A原廠第二度採訪 - 4

May 29 / 2023

再來,T+A的數位產品也跟一般不同,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自家的工程師研發,包括軟體撰寫。T+A認為數位音響的好聲關鍵在於降低Jitter與時鐘的精確,還有超取樣技術、數位與類比線路之間的隔離,最後就是數位類比轉換技術。

▲T+A的Re-Colcking方塊圖

T+A早在1992年就推出TDAL DAC,這是世界第一個20bit、16倍超取樣的DAC。1994年推出他家所謂的2-Way DAC,也就是結合Sigma/Delta與R2R DAC的技術。2004年推出 Quadruple DAC , 採用四個 32bit DAC 晶 片 ( 一 個 聲 道 ),而且是 Symmetric DoubleDifferential DAC。2013年則推出True 1 bit DAC,這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分砌式Native DSD DAC。

▲T+A True 1 bit線路方塊圖

T+A堅持要將PCM與DSD分開處理,而非如一般做法,數位類比轉換器內只用一種DAC晶片。這種PCM與DSD併軌處理的做法,如果輸入的是DSD訊號,必須先轉為PCM;如果是 PCM訊號,也會轉為DSD。每一次的轉換就會增加錯誤、雜訊,還有損失細節。而類比重整濾波器在PCM與DSD不同需求之間做妥協。

▲T+A數位訊源中,那四個橘色的就是Quadruple DAC,上方那塊線路就是True 1 bit線路。

而T+A的做法呢?徹底將PCM與DSD分為二套處理路徑,處理PCM訊號用多bit DAC晶片,有自己獨立的濾波器。而當DSD訊號進入時則以1bit DAC處理,也有自己的濾波器。如此一來,不僅沒有增添上述的錯誤、雜訊,還能保有充分的細節與和諧自然的聲音表現。而在數位類比轉患的終端I/V轉換做法上,T+A也是採用分砌式線路,而非使用IC。

▲T+A的Bezier升頻方式沒有Pre/Post Ringing

▲一般FIR升頻方式容易產生Pre、Post Ringing

那麼,到底T+A的1bit DAC要去哪裡買呢?目前市面上並沒有賣這種DAC晶片啊!當然是自己做啊!而且是分砌式線路。所以,您會在T+A的數位產品線路上看到一整片的True 1 bit分砌式DAC線路,用來處理DSD訊號;也還會看到另外有四個PCM DAC晶片(市售現成晶片)所 組成的Quadruple DAC,用來處理PCM訊號。DSD可以處理到1024,PCM可以處理到 32bit/768kHz,都已經是頂規了。

▲T+A數位訊源的Galvanic isolation電氣隔離方塊示意圖

數位處理中大部分有超取樣,T+A的產品亦然,不過他們從1994年開始,就已經以DSP演算來做PCM升頻處理,避免產生失真,盡量維持原本的波形。一般PCM升頻採用FIR升頻,會產生Pre Ringing與Post Ringing。而T+A則用自己所謂的Bezier升頻,沒有Pre Ringing也沒有Post Ringing。

▲T+A數位訊源的數位線路

上述這些數位、類比轉換作法普遍用在T+A的數位產品上,包括PDP3000HV、DAC8、 MP2000R 、 MP2500R 、 MP3100HV 、 SD3100HV 、 SDV3100HV 、 PSD3100HV 、 HA200、DAC200上。

前面提到,數位線路中最怕的就是Jitter,Jitter簡單說就是時間沒對準,產生時基誤差,如此 一來就會扭曲原本的波形。T+A設計一套Jitter & Re-Clocking線路,用在所有的T+A數位產 品上,這一套Re-Clocking線路搭配精確的飛秒級時鐘(VCFXO石英震盪器),讓所有沒有對準的時基重新對準,大幅降低時基誤差。

不僅如此,在數位與類比線路之間,還必須徹底隔離,否則就會相互干擾。T+A採用Galvanic isolation電氣隔離的方式,隔開數位與類比線路之間電流流通路徑。既然數位與類比二個區塊隔離了,那麼要怎麼運作數位類比轉換呢?實務上可以用光耦合、機械耦合或電磁感應來連接二個區塊。

▲數位線路電源在一邊

▲類比線路電源在另一邊

不過T+A用的是更徹底的老方法,那就是數位線路給一個電源供應,類比線路給另一個電源供應,二個電源從背板上的電源插座就開始分道揚鑣,使用二條電源線,二組電源供應線路則分置在機器左右二側。即使做到這麼徹底還不夠,T+A建議使用他家的電源排插,排插內是星形接地,如此一來電源雜訊將可消除得更徹底。

在T+A的最後一堂課,是由Siggi主講的最新推出Solitaire T耳機。說T+A是怪胎公司一點都 不為過,他們在2019年推出平面振膜的耳機Solitaire P與Pse,並且在2020年推出相對應的HA200耳擴。這樣還不夠,在2022年他們又推出Solitaire T耳機,這回改為42mm動圈驅動 器(密閉耳罩),而非平面振膜,而且是藍牙耳機,擁有ANC(主動抗噪),還可切換為被動使用 (沒電接線也能用)。這樣還不夠,2023年還準備推出Solitaire靜電耳機,而且還要特別為靜電耳機推出HA300耳擴。

▲T+A Solitaire P耳機

▲T+A HA200耳擴

▲Solitaire P耳機的平面振膜

▲Solitaire P包裝

為何他們要推出平面振膜耳機、動圈耳機,以及靜電耳機呢?老實說看起來有點像是設計工程師的競賽、或老闆交代的作業。總之,如果明天他們說要推出入耳式耳機我也不驚訝,因 為T+A的工程師幾乎是無所不能,而且做出來的產品都是頂級的。為何Solitaire T耳機要設計成主動(藍牙)與被動(插線)二種使用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藍牙傳輸還是處於傳輸頻寬限制的狀態下,而插線則可跳過藍牙與ANC線路,聲音效果最好。

▲T+A Solitaire T動圈藍牙無線耳機

▲T+A Solitaire T耳機可切換主動式與被動式

Solitaire T內部採用高通藍牙晶片,Sony CXD ANC晶片,LDAC與aptX HD,DAC晶片採用 ESS 9218。可用2.5mm平衡端子、藍牙傳輸與USB-C。這支耳機對外有四支麥克風偵測環境 噪音,對內還有一支麥克風,總共用了五支麥克風。由於要便於攜帶,所以耳機巧妙的設計 成可以折疊,可以放在小攜帶盒中。從慕尼黑到漢諾瓦途中,Conradin Amft一路都戴著這 副耳機,看起來很享受的樣子。

▲上足一天課的認證

第二次的T+A採訪,滿滿一天行程結束。跟Siegfried Amft、Lothar Wiemann、Oliver John等晚餐之後回到旅館,預約半夜三點計程車去漢諾瓦機場,搭6點起飛的班機到法蘭克 福轉機回台北。怕鬧鐘叫不醒,乾脆不睡了,繼續寫稿吧!這趟行程就在機上熟睡中回到台北。

 

 

工廠內部導覽 - 接待處

May 29 / 2023

工廠內部導覽 - 進料部

May 29 / 2023

工廠內部導覽 - 電子組裝部

May 29 / 2023

工廠內部導覽 - 維修部

May 29 / 2023

工廠內部導覽 - 倉儲出貨部

May 29 / 2023

工廠內部導覽 - 喇叭組裝部

May 29 / 2023

工廠內部導覽 - 測試部

May 29 / 2023

工廠內部導覽 - 耳機組裝部門

May 29 / 2023

工廠內部導覽 - 研發部門

May 29 / 2023

工廠內部導覽 - 二大天王授課

May 29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