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250SE兼具管機與晶體機最好的特質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250SE毫無疑問是大功率管機的典範,它有著管機最迷人的飽滿音質,驅動力足以對付市面上大多數喇叭,展現音樂大開大闔的動態與氣勢。但是中性精確的表現、純淨的音質、豐富的細節與細膩的微動態表現,讓它同樣可以忠實呈現音樂中最細微的情感,毫無違合感的融合了管機與晶體機最好的特質。

文|陶忠豪

自從Fine Sounds集團接手Audio Research之後,我就一直期待義大利人獨到的藝術修養與設計長才,會為這家美國老牌管機名廠帶來什麼樣的嶄新風貌。等到2014年,Audio Research(以下簡稱ARC)終於有了改變,在那年的CES,他們首度發表了全新的G系列,外觀保留ARC的傳統元素,但是細部修飾得更精緻、更有古典氣息,彷彿一下從藍領勞工變身為優雅的紳士,讓人不得不佩服Fine Sounds當家工業設計師Livio Cucuzza的功力。但是,人的胃口真的很難滿足,當ARC終於變得精緻優雅,我反而開始懷念起以往ARC那粗獷的美式作風造型,想念起那直接移植自實驗室儀器的錶頭,以及面板兩側那完全實用導
向的巨大把手,就像美國肌肉跑車一般,風格獨樹一幟。我想,或許Fine Sounds也知道ARC的經典價值,所以在產品線中,Reference後級系列依然保留了ARC最傳統的樣貌,這次評論的Reference 250SE單聲道後級(以下簡稱REF250SE)就是其中之一。

升級KT150的SE特別版

目前ARC共有五款後級,包括一款隸屬於G系列的GS150,以及四款Reference系列後級,REF250SE是僅次於旗艦REF750的二當家。在這四款Reference後級中,除了REF750之外,其他三款Reference後級都已升級為SE特別版,最大的差別是功率管比照G系列升級為砲彈型的KT150。

再回溯REF250SE的前身,這款後級是從REF210、REF250進化而來,從這三代後級的演變,我們可以
看出ARC後級在最近十年的進化,2005年推出的REF210使用6550功率管,這是ARC長期愛用的管子。2012年REF250推出,改採KT120功率管,輸出功率也從210瓦提升為250瓦。2015年REF250SE發表,功率管再從KT120升級為改良版的KT150,不過這次輸出功率不變,依然維持250瓦。

暫態與動態全面提升

為什麼ARC現役後級要全面換裝KT150功率管呢?相較於KT120,KT150的屏壓更高,輸出的電流更大,
國外曾有廣告宣稱,一對KT150就可推挽輸出300瓦功率!如果此說為真,那麼每聲道使用一對KT150做驅動級、三對KT150做放大級的REF250SE,輸出功率絕對可以比前代更大才對,但是ARC卻沒有這樣調整,可見更高的輸出功率並非REF250SE改採KT150的目的。我比較了REF250與REF250SE的規格資料,發現兩者不但輸出功率相同,其他測試數據竟然也完全相同,實在看不出改採KT150之後有任何變化。為了解開這個疑點,我特地去信ARC原廠詢問,終於得到明確答案。原廠的回覆有兩個重點:第一,
改採KT150之後,他們當然可以調整工作電壓,讓REF250SE具備更高的輸出功率,但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因為與其壓榨KT150,不如保留更高的工作餘裕度,讓整體線路的穩定性更好,真空管的壽命更長。第二,即使不調整工作電壓,改採KT150之後,REF250SE的實際輸出功率依然提高了10∼15瓦,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修改REF250SE的規格數據,因為在實際聽感上,REF250SE在暫態與動態上的提升,其實遠遠超過這帳面上多出來的10瓦。換句話說,雖然功率數字維持前代的250瓦,但是REF250SE聽起來遠比前代驅動力更強,音樂聽來更為活生、大動態大氣勢的表現更好,甚至連微動態的表現也更為出色。

這些聲音表現上的提升,當然不是換裝KT150就能達到,REF250SE在線路設計上到底還有什麼修改?原廠在回信中沒有詳細說明,只告訴我從主動元件、被動元件到機內配線,都針對KT150做了調整。我在國外的網路討論區中,看到有ARC玩家信誓旦旦的宣稱REF250SE換了輸出變壓器,但是原廠明確的告訴我,REF250SE的輸出變壓器與電源供應都與前代相同。事實上,前代REF250的電源供應容量高達900焦耳,原本就具備極高的餘裕度,即使對應KT150依然游刃有餘,難怪原廠認為沒有升級的必要。

在日月聽到頂尖搭配

這次外燴在日月音響的獨立聆聽室中進行,老闆朱先生為了徹底展現REF250SE的實力,擺出了最佳搭配陣容,包括ARC現役等級最高的Reference 10前級與Reference CD9 CD唱盤,喇叭則是Dynaudio Confidence系列中最頂的C4 Platinum。這間聆聽室目測大約只有六坪,對C4 Platinum來說,這個空間實在小了點,原本我擔心這個密閉式空間無法消化C4 Platinum的聲音能量,但是實際試聽下來,我卻發現整體重播不但頗為均衡,而且幾乎沒有低頻駐波問題,不得不佩服日月音響的調音功力。

進入實際試聽,首先想測試的當然是REF250SE的驅動力與低頻表現。其實兩個月前,我才在高雄音響展中體驗過REF250SE的實力,那時鈦孚搬出Dynaudio Evidence Master旗艦喇叭上陣,這對身高超過兩米的喇叭絕對不好對付,但是REF250SE卻能將Master驅動的服服貼貼,聲音聽來輕鬆自若,氣勢開闊龐大。那時我就在想,ARC自家大哥REF750後級可能要傷腦筋了,因為REF250SE既然可以完全控制Master,代表它已經足夠驅動市面上絕大多數喇叭,輸出功率更大的REF750根本沒有出場機會啊!

有如砲彈爆炸般震撼的低頻

回到日月的聆聽室,我先聽了阿格麗希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這不是大編制交響樂,而是雙
鋼琴演奏版本,但是當阿格麗希火力全開,對於擴大機驅動力與控制力的考驗卻可能更勝於交響樂團的演奏。我聽到了什麼?我不但聽到、而且幾乎「看到」兩架大型平台鋼琴在我眼前展開,沒想到這套系統,竟然能在這個不大的空間中,展現出如此堂皇恢宏的氣勢,讓我有如親臨現場。更驚人的是,當阿格麗希重擊低音鍵,那大型平台鋼琴所發出的低頻震波,竟然讓我感受到有如砲彈爆炸一般的震撼能量,我從來沒有聽過這張專輯的鋼琴低音如此飽滿,低頻的層次感卻又依然清晰。

老實說。我很驚訝C4 Platinum可以發出這樣的低頻,那絕佳的低頻控制力,通常是小尺寸低音單體的特
質,也是Dynaudio所擅長的;但是那極度飽滿寬鬆的低頻,卻又像是大尺寸低音單體的表現,這是我以往聆聽Dynaudio喇叭所極少體驗到的。沒想到在REF250SE的驅動下,C4 Platinum的低頻氣勢竟然能提升到此等境界,如果不是親身體驗,實在很難想像。

暫態快速,控制力一流

再聽Larry Carlton與Robben Ford兩大吉他手合作的「Unplugged」專輯第二軌「That Road」,我又聽到了超乎想像的低頻表現。那低音貝斯的撥奏不只是一球一球的,它簡直像是一顆超大型的皮球在彈跳著!我聽到的低頻是如此的肥爽飽滿又有彈性,這種超級寬鬆飽滿的低頻,也不像是C4 Platinum那八吋低音單體所能表現。

寫到這裡,我想大家可能會有兩個疑問:第一,低頻像大皮球彈跳,收放速度會不會太慢呢?一點也不
會。當我聽到俐落明快的擊鼓演奏時,我就知道這套系統的低頻不但不慢,而且暫態反應是非常優異的。第二,像大皮球的低頻,量感會不會太多呢?我拿出Bill Frisell「Lagrimas Mexicanas」第一軌「Mi Declaración」測試,這是我測試低頻量感的試金石,低頻太多的系統,鼓與貝斯同時演奏的低頻或過於肥大鬆散,但是用REF250SE驅動C4 Platinum卻完全沒有這種狀況,低頻量感恰到好處,可見REF250SE的低頻控制力優異。我必須要說,REF250SE的低頻表現完全符合我對於ARC的期待,我一直認為ARC的擴大機有讓喇叭「長大」的特異功能,這次驅動C4 Platinum,果然就讓它發出有如大尺寸單體的聲音,可見REF250SE雖然改採KT150功率管,但是ARC所特有的飽滿音質,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不過,在飽滿的基礎上,我的確發現REF250SE與我以往聽過的ARC管機有些不同。

微動態表現令人驚豔

有什麼不同呢?我的第一個發現,是REF250SE的微動態表現優異。聽David Fray演奏的舒伯特鋼琴奏鳴曲D.894,我沒有料到像REF250SE這樣的大功率管機,竟然也能將樂曲開頭那高音觸鍵表現的如此夢幻微妙,低音觸鍵時,我能感受到溫潤的木頭質感,也能清楚聽到琴身共鳴的豐富層次。第二個發現,REF250SE的聲底雖然飽滿,但是中頻不但沒有過於凸顯,反而非常精確中性,聽卡列拉斯年輕時的錄音,這套系統既能展現高亢奔放的演唱能量,又能忠實保留純淨清朗的嗓音特質。再聽Vilde Frang演奏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有著毫不修飾的直接感,但是琴音不但一點也不粗糙,擦弦細節還
是我所聽過最清晰豐富的一次,可見REF250SE的細節表現也十分出色。

大功率管機的典範

許多人認為大功率擴大機難以兼具細膩的微動態表現,但是我所聽到的REF250SE不但驅動力強悍,而且
不論細節、透明度與音樂背景的純淨度都是一流水準,足以呈現音樂中最細微的情感。許多人認為管機豐
潤飽滿的聲底,與晶體機中性快速純淨的表現也無法並存,但是我所聽到的REF250SE,卻毫無違合感的融合了管機與晶體機最好的特質。雖然東家易主,雖然功率管換成KT150,但是ARC還是ARC。已故創始人William Z. Johnson用大功率管機追求細節、動態、速度的理念,在這次的外燴中,我聽到了最完美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