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釀三寶——試聽鈦孚音響週年套裝
全文輯錄自u-audio音響共和國
上週,接到鈦孚朱總的電話邀請,我去了一趟鈦孚音響。原先只道是去試聽的,卻不只這樣。朱總跟我說,他1988年接手鈦孚音響,差不多就在這六、七月年中之際,到現在,剛好屆滿30年。為了慶祝這個難得的週年,他想推出一套特價組合,讓愛樂人可以更優惠地購得一套高水準的音響系統。
這組合怎麼搭配呢?他手指向前方:「就這個,Dynaudio Contour 60、Audio Research GSI75,還有這個Innuos Zen MK2 Std。」這樣要多少?我拿起一旁著名了售價的看板,心裡盤算了一下,喇叭39萬8,擴大機79萬8,音樂伺服器要9萬,合計約130萬。「朱總,您要賣多少?」發問時我心裡盤算:大概折個20萬吧。這幾件器材的海外售價都很透明,網路都查得到,鈦孚這些年的售價也都跟著海外訂價走,要再便宜,恐怕也很難便宜到哪裡去。到底,做代理總是有很多看不見的成本,不只是商品本身,還有運輸、報關、檢驗、庫存、宣傳等。這些歐美音響到了台灣,售價比它們本地價格略高一點,也無可厚非。
朱總報了一個價,我還懷疑自己聽錯了,不過,似乎他是認真的,因為他一共講了三次。至於報價多少,我等一下再告訴您。
三寶之一— Dynaudio Contour 60
我要談一談這三樣有什麼本事,有什麼價值。先講喇叭,Dynaudio(丹拿)Contour 60。這對喇叭U-Audio已經寫了好幾次評論了,去年就被編輯部選定為參考喇叭,買了一對放在試聽室,編輯們試聽器材都會用他,它甚至是編輯部眾多喇叭中,被推出來使用頻率最高的喇叭。這當然有原因,因為這是Dynaudio嘔心瀝血之作,且充滿開創性。從今年慕尼黑音響展Dynaudio推出的新Confidence,就可以看出Contour 60在整個Dynaudio產品線裡如何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
兩年前Contour系列剛推出的時候,原廠產品經理還來台召開發表會,指出了裡裡外外,從頭到腳的各項新設計,隔天,參加發表會的同仁就直跟同事們誇這個新設計的厲害,整個編輯部對新Contour系列好奇不已。郭總編試聽了Contour 30之後,稱它是脫胎換骨的升級。主編林治宇聽了Contour 60後說它是跨越Hi End鴻溝的橋樑,這喇叭對於擴大機要求的不是帳面的功率數值,而是質感要好,就能同時展現規模和靈巧,郭總編的結論是Contour 60遇強則強,是不折不扣的參考級喇叭。
最適設計單體
由於前面已經有好幾篇評論,讀者大可透過超連結回去參讀,在此,我僅強調幾項Contour 60設計的重點。首先,也是最重要的,Dynaudio的單體都是自己做的,不僅設計,連製作也是自己來。這世上喇叭廠很多,但有能力製作單體的喇叭廠卻不多。對於Dynaudio來講,因為具有製造單體的能力,因此他可以針對每一款喇叭的特性,做出最適設計。也就是說,每一對Dynaudio喇叭上的單體,都是經過最佳化得來的。Contour 60也是一樣,它所使用的單體也都是針對各款的特性,專特開發出來的。您若穿過訂做的西裝,就知道成衣西裝和手工訂製西服的差異。
它使用的Estor2高音單體是第二代Estor絲質軟半球高音,Dynaudio歷來只用絲質軟半球高音,不用金屬振膜或其他種類的高音,因為他們相信絲質軟半球的聲音最為悅耳,而且只要技術夠好,做出來的絲質軟半球高音性能絕不輸其他振膜。中音和低音單體則是用MSP(magnesium silicate polymer),一種摻和了矽酸鎂的聚合物材質製成。他們很早就開發出這種理想振膜材料,高硬度、高阻尼的特性,十分適合當作低音振膜來使用。研究團隊後來又發現,可以透過改變振膜厚度來提升單體運動時的控制力。所以,在Contour系列上,他們就應用了這個發現,所有使用在Contour系列喇叭上的單體,都是全新開發,而且專為那一款喇叭所使用的。
非對稱式彈波與弧面箱體
至於其他製作細節,包括全新的非對稱式同心圓彈波,藉以降低單體運動的失真,並提高其運動效能。音圈採用了銅鍍鋁線的繞組,並且加大音圈直徑,還增加繞組圈數,使音圈長度拉長,這樣可以減少音圈游離到最佳磁力線範圍之外,這樣,磁鐵對音圈的控制力更好,有效衝程也能提升。磁鐵呢?加大,外部磁鐵為雙磁鐵環設計。但是,整個磁力系統也不是一味加大而已,Dynaudio透過有限元素分析,對每一個環節做最優化的設計。大,要好,得花心思。花了心思,這更大的音圈和磁鐵,就能締造更具衝擊感的聲音。
分音器當然也是全新的設計,包括用料也都重新考量。工程師希望能獲得更好的低頻,因此選用了Mundorf的電阻,一個一個耳聽為憑來挑選。挑選音響級的銅線繞製的空心電感和電容,新製作的一批低諧振的印刷電路板,最後則採用WBT的NextGen端子。整體設計讓喇叭的相位更準確,阻抗變化更線性,低頻響應也比舊的Contour更出色。
這也是首度Dynaudio採用非平行的弧面箱體,過去的Dynaudio喇叭總是方方正正,一派傳統樣貌。新的Contour打破了常規,透過弧面非平行的箱體,以及箱內表面特殊的Kerf-cut鋸齒狀阻尼板,可以有效打消箱內駐波,而無須使用大量的吸音材料。不僅箱體堅固,所有單體都固定在厚重的一體式鋁合金帳板上,隔絕的單體和箱體的振動,提供單體運動穩固的基礎。
三寶之二—Audio Research GSI75
至於Audio Research的GSI75,這個在2014年推出的Galileo「伽利略系列」,一共有3款產品,包括GS前級、GS 150後級與GSI 75綜合擴大機,都是全真空管設計,外觀與ARC傳統的擴大機樣貌略有改變,是全新的工業設計。原廠表示,他們在開發這個系列時,是在他們收藏古董器材的博物館裡找尋靈感,裡面收藏了的器材包括以前上市過,還有很多未上市的概念機、原型機,都是已逝的創辦人William Z. Johnson的心血,甚至還有Johnson早年修改的Dynaco器材。例如G系列的旋鈕便取材自Sp-1到SP-3等老前級,GSPre的前面版是從SP-3上找到靈感,GS150則是受到D-79後級上醒目的三表頭的啟發。
Audio Research設計音響的本事,在音響圈裡不是稀奇事,講到真空管擴大機,不能不提到ARC。但是,如果音響廠商只把心力和成本放在機器的性能,卻沒考慮到外觀,就很難跟市場溝通。我們都知道法拉利的車子很能跑,如果法拉利的樣子很難看,也沒有人會想買。之所以法拉利成為奢華跑車的代表品牌,就是因為它兼備了內在的性能與外在的美麗。伽利略系列要做的就是這個—把擴大機的性能最到最好,同時也賦予它好看的外觀,叫音響不但有好聲音,還賞心悅目。
率先採用KT150功率管,輕鬆推出大功率
在伽利略系列上,ARC的工程師首度使用KT150的功率管,這是Tung- Sol在2013年發表,蛋型外觀看起來更為現代,與過去的KT88、KT120相比,更為好看,屏極電壓更高,電流更大,輸出功率也更高。ARC一拿到這個管子,就開始研究怎麼用這個管子做擴大機;幾乎可說,伽利略系列就是為了KT150應運而生的。GSI75每聲道採用一對KT150做推挽工作,可輸出最大每邊75瓦的功率。這個功率看似不大,但已然非常夠用,一般人在家聽音樂,3、5瓦的功率,已經可以推出足夠聆賞音樂的音壓了。因此,GSI75的輸出功率絕對夠用,我後面的聆聽報告便可為證。倘若日後換了更難驅動的喇叭,或有更大的空間,又或是真想升級,GSI75還有前級輸出,再買一台GS150,這可是有150瓦的後級,搭配GSI75作雙擴大機驅動,又是一個境界的享受了。
多工集一身,製作嚴謹不偷工
不同於傳統Hi End音響盡可能分體設計的概念,GSI75不但是綜合擴大機,還包括了完整的唱頭放大線路,並內建數位類比解碼模組,右側的耳機輸出孔讓用家還可省卻一筆耳機擴大機的預算。這體現了GSI75所要追求的另一個Hi End價值。分體設計固然有助於干擾降低,但是分體器材間還要接線,好幾台器材也佔空間。但是,如果可以有效解決干擾問題,把聲音做好,多功能的一體機使用起來非常方便,而且很簡約,只要接上喇叭,搭上訊源,就可以聽音樂了。GSI75就是這樣的概念,成為音樂播放中心。
現在很多音響器材的電路板都使用SMD表面黏著技術,這樣可以節省人力,生產效能比較高,機器做出來的電路板品質一致,來到工廠裡,只要組裝就好了。對於很多以設計為主的Hi End廠牌來講,這是便捷也合理的途徑。但ARC堅持要人工插件焊接來製作電路板,他們相信這樣經過插件焊接的器材聲音更好。可以說,為了聲音品質,ARC不惜成本。此外,在維修上也比較困難。一般SMD製作的電路板,如果出現故障,原廠的作法就是換一塊板子,只要過了保固期,都是消費者自行買單。換一塊版子雖然省事,但是往往所費不貲。ARC採用插件製作,因此,所有的故障都可以維修,但是要拆解機器,還要解銲重銲,其實很費工。代理商就表示他們的維修部最怕遇到ARC機器的維修,因為他們得花上很多倍的時間,還好ARC器材的品質很好,很少遇到故障案例。
對於GSI75綜合擴大機,我就講到這裡。詳細的介紹,請參看郭總編先前的評論「無所不能的一體機」,若想認識Audio Research的產品製作理念與態度,可參讀我撰寫的「堅持只做最好」一文。在告訴您這到系統有多好聽前,還要用一點篇幅介紹一個從價位來看似乎是配角,對於整套系統來講卻舉足輕重,是主角,不是配角的「訊源」。
三寶之三—Innuos Zen MK2 Std
這套組合搭配的訊源很有意思,是一台Innuos Zen的數位伺服器。Audio Research有自家的CD唱盤,但是鈦孚沒有選來搭配成套,而是挑了他們前些日子代理的英國公司Innuos的伺服器。這家在2009年成立的公司,致力於開發讓人聽音樂更簡單的數位串流產品。他們看準了串流播放的未來,並且在串流市場還非鼎盛的時期就進入市場,也算先行者。只是,若無代理,在台灣自然沒有能見度,感謝鈦孚音響在2017年引進了這個品牌,讓更多的朋友可以多一個串流播放的好選擇。
我這兩年一直在跟讀者以及市場溝通一件事:串流播放是音樂市場和音響市場的未來。我持續關心主要產業報告,蒐集數據和統計,只有一個結論:串流播放的趨勢銳不可擋,而且,非常銳不可擋。唱片業者,音響業者都要對此趨勢做好準備,這不是音樂和音響的墳墓,而是一個新的賽程,只有準備好的人,才有資格在這個新賽道上奔馳。
對於音響迷來講,當然,大可以繼續擁抱實體唱片,但是,方便的串流播放,早已深入現代人的生活,並且翻轉了我們的娛樂習慣。您花在電視台的時間多,還是在手機、平板上看串流影音多呢?根據統計,台灣有九成的民眾以行動裝置來看影音娛樂,您呢?
這就是串流器材的重要,如果您也已經習慣了以手機和平板的使用,特別是娛樂的應用,那麼您家的音響系統,也應該要符合並結合於這樣的使用習慣。
Roon Ready的專業音樂伺服器
Innuos一共推出了四款音樂伺服器,以Zen MK2為中心,簡化成外接電源以令機箱更小的ZenMini MK2,向上發展,求電源精進並且增強硬體規格而開發出Zenith MK2。日前,他們又推出了更高級的Zenith SE MK2,藉由採用三路線性電源供應,把伺服器提升到Hi End音響級的程度。鈦孚推出搭配的是中堅款Zen MK2,外觀就如同其他的Innuos一樣,面板採用多角立體設計,簡約中吐露前衛氣質。採用4核心的Intel處理器,4GB的記憶體,2GB緩存播放,Teac的吸入式光碟機,內建2TB硬碟(此套裝搭配的是2TB版本,另有4TB可選)。其底盤與電子元件都做了避震處理,電源採用低漏磁的環形變壓器,穩壓線路上選用Nichicon MUSE電容,完全是音響級的線性電源供應。
Innuos Zen MK2本身是一台伺服器,內建硬碟,可以內存音樂,也可把它當作是中介的平台,透過區域網路播放NAS裡的檔案。內建光碟機使得rip CD更方便,不必開電腦,用它就好。USB 3.0的端子可外接硬碟,擴充性能卓越。Innuos是一家強調軟體能力的公司,推出他們自家的播放軟體,您還可選用其他的UPnP軟體播放音樂,但更好的選擇是結合Roon來播放音樂,Innuos是Roon Lab認證的Roon Ready伺服器廠商,若您想知道什麼是最佳的串流播放體驗,請使用Roon。關於這個伺服器的相關性能和操作,可以參讀林治宇寫的Zenith MK2的評論。
聲音,要奢華,陣仗,就免了
這個系統簡約而且每一款機器都漂亮,對於不想花時間搞音響,只希望有一套聲音有水準的系統,好簡單聽音樂的人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現在我們僅需關心:這套系統的聲音表現究竟如何?在鈦孚這樣30坪大音響室裡,能否徹底發揮。
朱總示範幾張唱片,充分展現了這套系統的本領。在馬拉威籍女歌手Malia的「Convergence」專輯當中,大量運用合成器、電子鍵盤和混音技術,堆出層層疊疊的電子樂音,特別是電子節奏,有的鼓聲深沈又飽滿,帶有幾分Q彈質地,有的節奏則輕靈活潑地遊走閃動。合成器堆疊出來的音效層次分明,像是海浪一樣一波一波席捲而來。至於Malia的歌聲兼具厚度和細節;厚度,讓聲音有實體感,呈現一個具體的實像,細節,就把那個實像給畫得真切了。聽那個喉韻和聲腔,在輕嘆,在吟哦,又好像在說故事。
至於剛推出Dali CD 5,第二軌是丹麥放克、靈魂歌手Erann DD的歌曲「Sugar Man」,縱使Contour 60在鈦孚這樣大的試聽室,拉開超過2.5米,還是有著扎實的形體,聲音的厚度一點不少。鼓聲俐落、貝斯富有彈性,充滿節奏感,加上吉他琴音鏗鏘,不甚大聲,卻又明確。音樂裡的元素越能夠清楚呈現,音樂就豐富了,就不會覺得聽音樂是無聊的事。我一邊聽,一邊微微點頭,腳也在打著拍子,當音響系統調到一定水準,出來的不只是聲音而是音樂的時候,出現這些入神的舉動一點不怪。
韻味,是音樂性,細節,指出參考性
我又挑了第八軌爵士樂曲「Eight Bars on the Way Home」,這個樂團的團名很有趣,叫做「GinmanBlachmanDahl 」,這其實就是三位團員的姓氏湊在一起的組合字。這張Dali CD 5裡面多的是搖滾和流行樂,用了不少插電樂器,但這軌是少數不插電的樂曲之一。我前幾天才寫過這張專輯的介紹,對這曲子印象尤其深刻,我在這裡聽到的又是一番風貌。Contour 60給了一個形體龐大、琴聲飽滿的貝斯,而且還有細節,琴弦撥彈時手指撥弄琴弦發出納種細微雜音,以及釋放琴弦後的振動感,都可感受到。飽滿又有顆粒感的貝斯,這音軌是示範級的錄音,Contour 60則唱出了參考級的水準。
75瓦誠然夠用
我一直在誇Contour 60,怎麼沒誇其他兩件器材呢?這實在是喇叭作為最後發聲的關口,就像我們聽一首歌,我可能都會誇這個歌手唱的有多好,卻忽略了背後的作曲作詞者的努力,還有錄音師、混音師、製作人的功勞,有往往忘記了伴奏、合音的人。但當我們誇那個歌手唱的歌好聽時,其實,那個讚譽是包括了對整個團隊。同理,當我誇Contour 60唱得好,絕不是只有它而已,如果沒有前端器材,喇叭根本出不了聲,如果沒有好的前端,喇叭也出不了好聲。準此以言,我聽到的從Contour 60唱出的好聲音,前端的Audio Research GSI75綜擴以及Innuos Zen伺服器也都功不可沒。
因為編輯部試聽室就有一對Contour 60,聽了一年,對於它的實力和聲音走向心中早已有譜。至於GSI75,三年前它剛抵台時,曾短暫進到編輯部兩週,那次是由郭總編試聽並寫評論。我當時趁著試聽其他器材之便,搭上它一用。雖然已經事隔三年,那時候試聽所留下的印象依然鮮明美好,我一直當它是聲音既有力量速度,還能保有溫暖甜美的大功率管機。才75瓦,就稱它是大功率管機?一般管機多半在30-50瓦以下,甚至很多單端管機的輸出功率還是個位數,75瓦誠然是大功率了。而且,75瓦,真的夠用。
有好的質地,就自然有真實感
除了剛剛朱總示範的電子音效和放克音樂的節奏鼓聲外,他又放了Clearaudio的40週年紀念精選專輯,原唱片還是HQCD,其表面運用了特殊材料,具有比一般CD更優異的透光率。當中第11軌「Bolero 7 – Prestissimo」,這首爵士曲真是熱鬧,音樂活生極了,而且鋼琴、打擊樂和貝斯不但保有出色的質地和密度,甚至帶著一點彈性和Q度。我猜這迷人的味兒是GSI75的功勞。活生的不只是這個。聽Aaron Neville唱「Louisiana 1927」,飄然而來的弦樂之後,導入打擊樂和鋼琴,Neville以他那招牌的暖男唱腔,直扣人心弦。精彩是那個打擊樂,這裡的打擊樂不像前述那首爵士樂那樣活潑繽紛,這裡給的是安定的節奏,但是鼓聲既飽滿又Q彈,銅鈸下去的搖曳的金屬振動感,好生真實。
低音,不僅推得出來,還很驚人
Dali CD3的第三軌收錄的「Stormy Weather」,電子鼓深沈又龐大,滲透出來的低頻如霧氣蔓延。第四軌是趙聰彈奏琵琶,但是配樂的動態驚人。首先,那琵琶琴音錚錚,撥彈之際俐落但不刺耳,敏快而不含糊。接著背後出現混入了伴奏,包括了深沈緩慢的鼓聲,人聲的吶喊揭示了清楚的層次和距離。這曲子在中西合璧下,締造出了寬廣深遠宛若電影配樂的效果,深沈豪壯的擊樂和人聲,既有清麗秀雅,又是蕩氣回腸。低沈的音符催動起來,想這需要多強悍的電流,擴大機的輸出控制力要多好,才能把Contour 60那兩個直徑24公分的低音單體牢牢抓住,並推出深沈的低音。我坐在喇叭前方約五米的位置,可以感受到明顯的震動,地板在震、沙發在震,我身體也在震。這要說誰厲害呢?
Adele 25的開場曲目「Hello」,以鋼琴揭開序幕,然後繼續以固定的四個音符伴奏,Adele以近乎清唱的方式唱著,看似冷靜卻深藏無限慨嘆。直到唱到兩人距離如萬里之遙之後,Adele唱出了對舊情人的思念情緒,Adele的歌聲拔高揚起,凝聚多時的張力剎時釋放,伴奏的大鼓似乎在遠方,但是滾過來的低頻卻好親近,直擊胸口。Contour 60穩穩地唱著,把這連串的情緒起伏唱得剴切又動人。
盡顯大編制管弦樂的動態
我有意考驗一下GSI75和Contour 60這個組合,挑了四個管弦樂的難關。先放一曲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放的是James Judd指揮佛羅里達愛樂的版本。音樂如暴風雨般直奔而來,這時,音量是68,我不過癮,連按幾下遙控器,轉到75,重新再聽一遍。似乎還可以催,再來,我一直把音量推到82。GSI75的音量共有99級,我推到82,意味著是以八成以上功率在輸出。Contour 60不但穩穩地,而且GSI75的音質還是很好。當木管吹響之時,弦樂安靜下來後,那樂音質感真是好。唉,有大功率管機真好,既有管機的美好音色,又能享受大編制音樂的動態。
再放一曲是布魯克納的第九號交響曲第二樂章,收錄在Reference Recording的Tutti專輯當中。這個樂章是詼諧曲,透過不和諧音程加上弱起半音階形成的起伏對比,音樂的動態、層次和音質都很考驗音響。我聽到的,實在精彩,精彩到我不想換一下曲。下一曲是什麼?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這個樂章接在優美的圓舞曲樂章後,形成強烈對比,音樂以類似進行曲方式前進,普雷特聶夫指揮著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顯出一派陽剛又剽悍的氣質,帶著一點點粗野,還有一點點狂暴,但是步履卻十分有紀律。那翻湧變化的旋律和聲部,好生明確清晰。至於收尾時那鼓聲打來的壯闊感,更是雄壯有力。這般複雜的音樂,都能表現得好,還有什麼不能放的呢?我還是在一個特別大的空間,把喇叭間距和聆聽距離都拉開了的狀態下聽的,聲音沒有一點鬆垮無神,反倒是一派恢弘大氣。
最後一關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放的是消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版本。低音弦樂那濃重厚實,在Contour 60的吞吐下,在這樣的大空間裡,足讓人滿意。弦樂交疊,管樂交錯,那聲音質地都十分具體真實。我很意外地,在樂章開頭的這段音樂裡,竟然在一些音壓較小的樂段裡,聽見了呼吸聲,我不知道這是樂手的呼吸被錄進來,還是蕭提大師的指揮運功之際的吐納,但這都聽得見,只能說這個系統的重播性能果然不俗。人聲開唱之後,那又是精彩,獨唱家歌聲飽滿凝聚,合唱團富有層次,是天來的聲音。我一路聽到樂曲結尾,與樂團和合唱團一起奔像無垠宇宙。真是過癮。聽完這曲,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聽了,也不需要再聽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是人生的完滿境界了。
三好釀三寶
鈦孚音響在朱總接手之前,是由彭康德先生主事。彭先生是台灣Hi End音響的重要推手,Audio Research也是他引進的。彭先生雖然是做生意的,但更在意的是讓大眾認識到,如何經由音響重播出音樂的美好。他曾嘗試翻譯「Hi End」這詞,認為這詞非常難翻,翻「高級」不妥,翻「精緻」也不貼切,他說只能暫譯為「好聲」。在彭先生看來,Hi End音響首重內在,得要有好聲音;外在是否好看還是其次。
或許,他那個年代,好看和好聲不一定能兼顧;但在今天,已不是問題了。Audio Research GSI75和Contour 60都夠好看,當然,也都夠「好聲」,若再搭上Innuos Zen MKII的伺服器,還多了一好—「好方便」。好看、好聲、好方便,三好釀三寶,這個週年特惠組合,真是有Hi End概念!
喔,對了,我還沒跟您說這套要賣多少呢,是的,朱總說了,99萬。而且,限時限量。
器材規格
Dynaudio Contour 60
型式:4單體3音路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使用單體:28mm Esotar 2軟半球高音×1,6吋MSP中音×1,10吋MSP低音×2
頻率響應:28Hz – 23kHz(-3dB)
效率:88 dB
阻抗:4歐姆
分頻點:220Hz,4.5kHz(二階分音)
尺寸:1,355×295×460 mm(H×W×D)
重量:54.3 kg
參考售價:398,000元
Audio Research GSi 75
形式:真空管綜合擴大機
使用真空管:6H30x2,KT150x4
輸出功率:75瓦×2
頻率響應:1 Hz ~ 70 kHz(–3dB )
總諧波失真:1.5% @ 75W
輸出阻抗:4 ohms,8 ohms
類比輸入:RCAx5
數位輸入:Toslink,SPDIF RCA,USB
支援取樣頻率:192 kHz,DSD
尺寸:480 x 178 x 394 mm(WxHxD)
建議售價:798,000元
Innuos Zen MK.II STD
型式:音樂伺服器
端子:RJ45×2,USB 2.0×1(for DAC),USB 3.0×1(for Backup)
光碟機:TEAC吸入式
CD擷取格式:FLAC,WAV
支援播放格式:WAV、AIFF、FLAC、ALAC、AAC、MP3
支援播放格式:最高PCM 32bit/384kHz,DSD128
CPU:Intel Quad Core 2GHz
記憶體:4GB DDR3(2GB為播放暫存用)
硬碟:2TB WD紅標硬碟
尺寸:420×70×320 mm(W×H×D)
重量:9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