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字塔最頂端的Hi End音響世界裡,聳立著許多實力深不可測的超弩級喇叭,要比體積壯碩巨大、要比價格奢華昂貴,那是永遠比也不比不完的永劫輪迴。其中只有一個廠家不願隨波逐流,膽敢跳脫這個「大支就贏了」、「輸人不輸陣」的原始思路,回歸以人為核心的音響重播本質。這個孤峰突起的頂級Hi End喇叭品牌,就是來自美國緬因州寧靜鄉間的Rockport Technologies。
其實Rockport並不是沒有製造過巨大無朋的喇叭,他們也曾經推出過身高幾乎頂到天花板、造型豪華氣派無比的超大型喇叭。但是他們在2017年卻親手終結了這個巨大化路線。現役四款落地喇叭,全都是體型可以融入居家空間的設計,低音單體尺寸也從前代旗艦曾經使用的15吋,縮小到現役旗艦Lyra使用的10吋。
如果從市場銷售的角度檢視,Rockport此舉無疑是讓自己在競爭上區居劣勢。對消費者而言,花一樣的錢,誰不希望買到越大越好的喇叭呢?為什麼Rockport會有這樣的轉變?他們的回答非常直率:因為以Rockport現在的技術實力,喇叭根本不需要那麼巨大、單體也不用那麼大顆,就可以展現與前代巨大旗艦喇叭相同的重播氣勢與低頻表現啊!
這有可能嗎?在去年10月的專訪中,老實說我對於Rockport總裁Josh Clark的這個回覆是存疑的。大家都知道,喇叭箱體越大、單體口徑越大,發出的低頻量感就越龐大,Rockport真有辦法推翻這個喇叭設計的基本物理法則嗎?
要解開這個疑問,唯有靠實際試聽驗證。去年11月,我實際聽了Rockport體積最小的Atria II,雖然只是一款中小型落地喇叭,每聲道只配備了一只9吋低音單體,但是在空間極大的鈦孚試聽室中,Atria II所展現的全面重播實力,卻已經完全超乎我所想像。
Atria II只不過是體積最小的入門款喇叭,重播氣勢就已經如此驚人,真不敢想像Rockport其他高階型號會是何等表現啊?隨著去年底Avior II抵達台灣並且在12月的圓山音響展中登場,我再一次得到了實際驗證的機會。試聽地點一樣在鈦孚的大試聽室中,搭配的器材略有不同,也讓我更深入的體驗到Rockport深不可測的實力。在描述聽感之前,我想進一步探討Rockport之所以縮小喇叭體積的原因。
前面說到,喇叭越大,低頻越多,這是最基本的喇叭設計法則。依照這個邏輯,喇叭肯定是越大越厲害囉。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凡事有利必有弊,喇叭設計是一門妥協的藝術,唯有在單體、箱體、分音器與聆聽環境之間取得最佳均衡狀態,才能將音樂種播提升到極致境界。喇叭體積膨脹,雖然可以換取更多的低頻,但是卻無法兼顧喇叭設計的其他面向,整體設計的均衡性一旦因此受到破壞,恐怕永遠難以逼近音樂重播的顛峰極境。
巨大的喇叭有什麼缺點?第一,喇叭大型化之後,箱體障板與側板面積變大,結構剛性無法與小型喇叭相比,共振音染問題勢必浮現。
第二,單體大型化之後,振膜的結構剛性也勢必降低,盆分裂與共振問題同樣難以控制,振膜活塞運動即收即放的靈敏度也勢必降低。
第三,過於巨大的喇叭,等於是在空間有限的居家空間中,豎立了兩根巨大的柱子,阻擋了聲波在空間中自然的反射擴散,也讓巨大的喇叭無法與聆聽空間充分融合。
很顯然的,Rockport已經參透了大型喇叭的限制,所以才會改弦易轍,徹底修正了自己原本追求的巨大化設計路線。
現在我們必須思考另一個議題,喇叭體積縮小之後,Avior II該如何在有限的箱體容積中,壓榨出超乎想像的低頻量感與整體重播氣勢?Rockport靠三項技術達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第一,Avior II的低音單體與眾不同,口徑雖然只有9吋,卻是從零開始自行開發的產物,而不是外購自其他單體廠的現成品。許多資深玩家可能知道,Rockport原本一直採用丹麥Audio Technology製造的中音與低音單體,但那已經是2011年之前的事,2011年之後,Rockport就著手開發自家單體,從振膜到制動系統到磁力引擎全部自行設計,如此才能全面掌握單體特性,並且將品質與精密度提升到最高。
這種單體採用了前所未見的碳纖維三明治結構,表層採用了獨特的菱格狀編織碳纖維,厚度僅有0.004吋,必須先浸潤在特殊配方的epoxy中進行固化,再以高溫高壓精密黏合在Rohacell發泡材質的表面。
▲Rockport設計者Andrew Payor不諱言市面上的確可以買到特性非常優異的中音與低音單體,但是他也非常自豪Rockport自家開發的製品,是他所測試過實力最強的單體。
Rohacell中間層的結構中充滿微小氣室,不但重量超輕,而且阻尼特性優異。特別之處在於這層Rohacell的厚度是漸次變化的,振膜中央與周邊區域的厚度不同,可以更進一步打散振膜共振,也是Rockport所測試過硬度/重量比表現最好的一種中、低音單體振膜。這種獨家振膜,就算其他專業單體大廠,恐怕也難以模仿取代。
▲Rockport新一代中音與低音單體捨棄了一般常見的鋁合金或Kapton音圈筒,改採鈦合金音圈筒,製造難度與成本雖然大幅提升,但是結構更堅固,散熱能力更好,而且可以排除渦流效應造成的阻抗變化。
第二,Avior II的低音反射孔有玄機,比一般喇叭大一號的反射孔口徑,是依照整體設計,精密計算調校的結果,如此才能掌握整體重播的最佳均衡狀態,在有限箱內容積中壓榨出最龐大的低頻實力。
▲Avior II的低音反射孔口徑比一般喇叭大一號,反射孔採用厚實的鋁合金車製,圓滑的開口可以降低風切噪音干擾。
第三,Rockport並不因為喇叭縮小就忽略箱體結構設計,Avior II的箱體前障板一共使用了四層HDF黏合,厚度達到10公分之譜,每層HDF之間都設置了特殊阻尼,構成三明治箱體結構,可以將硬度與阻尼特性提升到接近自家Lyra旗艦喇叭的水準。Avior II單支喇叭的重量就逼近100公斤(99.8公斤),所以請千萬不要以為它的體積不是特別巨大,就小看了它的份量。
▲超級厚實的前障板是由四層HDF黏合,每層HDF之間都設置了特殊阻尼,箱內還施加了繁複的補強框架,即使大音量重播低頻衝擊樂段,箱體共振依然極度輕微。
到底第二代的Avior II與前一代有何差異?最主要的差異是新一代Avior II高音單體追加的導波器。或許你會質疑,只不過是個導波器,差異有這麼大嗎?事實上,差異真的非常顯著。前陣子我剛好有機會聽到第一代的Avior,整體表現雖然仍是頂尖水準,但是中高頻卻必須花更多的功夫整治調校,比不上我這次聽到的Avior II自然順暢。
導波器有這麼重要嗎?請試著想像,凸盆高音與錐盆中音單體的振膜形狀不同、尺寸也不相同,兩者的聲波擴散特性當然也不相同,尤其在離軸的擴散性上(也就是喇叭不正對聆聽者的狀態下),差異會更顯著。導波器的主要功用,就是控制高音單體的擴散性,讓它與錐盆中音單體的擴散特性更為一致,離軸的頻響銜接也可以更為平順。
除此之外,這個導波器還可以提升高音單體在分頻點附近的效率,達到類似機械分音的效果,讓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的重播能量與動態更為一致。
▲Avior II採用的鈹振膜高音單體由ScanSpeak提供,高頻可以輕鬆延伸到30kHz(±3dB)極高頻領域。
你可能認為許多喇叭的高音單體都有配備導波器,Rockport的設計沒什麼稀奇。的確,採用導波器的喇叭很多,不過真正有效的短號角導波器,絕不是好看的裝飾品而已。導波器的角度、深度與尺寸,都必須與高音單體以及分頻點密切搭配,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Avior II採用實心鋁塊車削製成的導波器,肯定是經過精密計算,根據Rockport的整體特性量身訂製的產物。顯然這個導波器是提升整體重播表現的關鍵,所以Rockport才特地為了這個導波器推出二代型號。Atria II與Avior II那極度平順、細膩、自然的中高頻表現,或許正是導入了全新導波器之後的功效,這表現也正是Rockport全新第二代最令人著迷的特質。
▲由實心鋁塊車製的短號角導波器則是新一代Rockport所添加的全新設計。
設計正確的導波器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降低高音單體的聲波繞射干擾。所謂繞射,指得是聲波在遭遇到箱體的突起或是邊角時,所產生的能量增益與抵銷現象。聲波繞射會造成頻率響應的鋸齒狀起伏,這是Rockport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問題。Avior II的喇叭箱體之所以採用障板極小化的斜切面造型,並且在前障板鋪上厚厚的黑色羊毛氈,就是為了降低聲波繞射干擾,我相信這也是Rockport的喇叭之所以聲音特別平順自然,充滿濃濃音樂性的原因。
▲前障板極小化的斜切面箱體造型,可以大幅降低聲波繞射干擾。喇叭箱體後傾設計,則能讓全頻段時間相位趨於一致。
不刻意追求巨大化的Avior II,氣質雖然內斂低調,但是卻讓人強烈感受到一種頂級精品的風采,關鍵在於超凡脫俗的烤漆質感。Rockport的箱體烤漆工序多達20道,總共必須經過9次烤漆,每一次烤漆乾固之後,都必須經過至少四種由粗到細的多次打磨,才能繼續施作下一道烤漆。完工之後的烤漆,不但表面平滑如鏡,而且還能散發出有如珠玉一般潤澤的質感,這種極度耗時費工的烤漆質感,絕非一般號稱鋼烤的喇叭所能比擬。
▲平滑如鏡的烤漆,散發著有如珠玉一般圓潤的氣質,照片很難拍出實物的精緻質感。
喇叭的分音線路是造就好聲的重要關鍵,Rockport在這個部分所下的功夫,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每一款Rockport喇叭的分音器,都是針對單體與箱體特性所做出的最佳化設計。重點是「每一對」Rockport喇叭的分音器都必須個別測試、個別調校,必須將分音器所有元件的誤差降低到1%以內,全頻段相位也必須調校到精準一致的完美狀態。
Rockport這種超高精密度到底是如何辦到的?Rockport創辦人與設計者Andrew Payor除了採用手工搭棚焊接,並且使用了實驗室等級的精密元件之外,竟然連每一個元件的接腳長度都錙銖必較。請注意,Rockport每一對喇叭的每一組分音器中的每一個元件,都必須反覆進行這項精密微調的工作,直到所有特性達到Rockport的最高標準之後,才能出廠送到每一位用家的手上。可見Rockport的分音器微調是多麼精密、繁複而耗時的工作。放眼Hi End音響界,沒有任何一對喇叭是這樣做的,也沒有任何一家廠商對於品質的要求像Rockport一般嚴苛。難怪Rockport的每一對喇叭從下單到交貨都必須等上好幾個月,絕不會為了趕著生產,而在品質上有任何妥協。
▲Avior II的分音器設置在箱體底部的獨立隔間中,徹底隔離箱體的共振干擾。
這次的試聽地點與上次試聽Atria II一樣,在本地總代理鈦孚的大試聽室中進行,不過搭配的系統略有不同,訊源從上次的Playback Design MPT-8 SACD轉盤與MPD-8 Dream DAC,換成了Audio Research CD6 CD唱盤與Ayre QX-8串流DAC。前級從上次的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6SE換成同廠的GSPre。後級則從上次使用的Reference 160M單聲道後級,換成了GS150單聲道後級。
不得不說,器材等級的差異,完全被極度敏銳的Avior II反映了出來。上次使用的Playback Design組合毫無疑問比這次的訊源高出一個等級,前級的等級也是上次的較高,在細節豐富度與微動態的解析力上,的確比這次聽到的好上一截。我要說的重點是,Avior II對於前端器材的辨別能力實在超乎想像,可以忠實呈現前端器材在解析力與音質音色上的差異。
至於後級的搭配呢?上次使用的GS150與這次搭配的Reference 160M其實等級非常接近,兩者每聲道都使用四支KT150功率管,輸出功率也都是150瓦。上次用GS150搭配Atria II,覺得驅動力完全夠用,可以輕鬆推出Atria II的全部實力。不過這次用Reference 160M搭配Avior II,雖然表現依然全面,但是我卻可以感受到Avior II似乎還有潛力尚未發揮,大概只使出了七成功力吧。我相信如果搭配推力更強的晶體機或管機,Avior II的表現又會是另一番境界!
在重播氣勢與低頻表現上,Avior II與小一號的Atria II到底有何差異?這是我在這次試聽中第一個想要知道的。上次Avior II的低頻已經讓我驚艷,體積更大的Avior II果然更上一層樓,重播大編制樂曲時,整體氣勢更為寬鬆、更為穩定、更游刃有餘。
聽「超人:鋼鐵英雄」原聲帶那首「Oil Rig」,Avior II不但可以重現12組套鼓同步演奏的龐大氣勢以及開闊場面,甚至可以展現出清晰分明的低頻層次,擊鼓收放速度極快,而且低頻毫不鬆散渾濁,這是我以往聆聽此曲所從未體驗過的表現。
再聽法國管風琴演奏家Olivier Latry演奏的「Midnight at Notre-Dame」專輯,這是巴黎聖母院在大火前的最後一次管風琴錄音。聽第七軌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Op.3, No.2,Avior II的身形雖然無法與許多巨型喇叭相比,但是每聲道只用兩只9吋低音單體,竟然也能確實而清晰的再現管風琴的極低頻延伸。重點是低頻質感非常寬鬆、柔軟,一點也不像是費力硬擠出來的低頻。這種非常接近真實管風琴的低頻質感,就算是巨型喇叭也未必可以展現,沒想到Avior II竟然毫不費力就辦到了,只能說這種突破物理極限的低頻表現,實在是太神奇了!
接著測試鋼琴,我刻意挑了內田光子演奏的舒伯特鋼琴奏鳴曲D960第二樂章,這份演奏的特殊之處,在於內田光子的觸鍵極輕、極柔、極緩,用大多數系統播放,琴音都極其曖昧隱晦,有如深在五里霧中,最弱音幾乎難以聽聞。這次用Avior II重播則大不相同,演奏雖然極其輕柔,但是卻依然能夠展現明確的觸鍵力道。這裡我不會說Avior II的表現是撥雲見日,因為它的重播並沒有破壞內田光子所營造的朦朧夢幻氛圍,Avior II只是用它超凡的解析力,讓最輕盈的高音觸鍵,依然能在雲霧中閃爍光芒。
聽大鍵琴演奏家Luca Oberti的專輯「Bach: An Italian Journey」,大鍵琴的強弱變化不似現代鋼琴豐富,音響重播很容易流於單調乏味。不過Avior II的表現卻讓人豎起耳朵,不但能展現大鍵琴和聲的豐富層次與泛音延伸,金碧輝煌的音色更有如萬花筒一般讓人目眩神馳。如果有機會的話,請務必聽聽看這張專輯第八軌的BWV974第二樂章,俐落分明的觸鍵收放速度,以及開闊大器的音場,絕對會讓你對大鍵琴有另一番全新的認識。
再聽一曲舒伯特。我播放了他的D934幻想曲,挑選的是我最喜歡的版本,由小提琴家Lydia Mordkovitch與鋼琴家Gerhard Oppitz所合奏。Avior II彷彿將小提琴與鋼琴的音質提升到了最高境界,小提琴極其細緻,而且有著非常真實的密度感,音質有如最頂級的絲綢一般滑順,即使演奏到最高音也不失控緊繃。鋼琴音質像是鑽石一般晶瑩璀璨,每一個觸鍵都像是最精緻完美的珠玉。不過Avior II的詮釋並不只是精雕細琢的工筆畫,而是能展現出大開大闔的演奏氣勢。鋼琴與小提琴的合奏默契緊密,同時又能展現出有如波山水一般毫不拘束、波瀾壯闊的豪爽氣勢。
極度自然順暢的音樂性,毫無疑問是新一代Rockport喇叭的最大特徵,不論是這次試聽的Avior II或是上次聽到的Atria II都是如此。不過這並不代表Avior II只能當個斯文君子。該火爆的時候,Avior II一樣可以熱力四射。聽重搖滾樂團Van Halen專輯「1984」中的「Hot for Teacher」,樂曲開頭的腳踩雙大鼓有如重型機槍掃射一般,不但擊鼓速度超快,而且鼓點明確清晰,勁道紮實強悍,低頻毫不渾濁混亂,完全展現Avior II的超凡低頻解析能力。別忘了,Avior II只使出了七成功力啊!如果搭配推力更強的擴大機,低頻表現絕對還會更強,實力簡直深不可測!
聽聽看人聲的表現。先聽美國靈魂女歌手Siobhan Monique翻唱Billie Holiday的經典名曲「Strange Fruit」,Avior II不但能徹底施展Siobhan充滿爆發力的雄渾唱腔,同時也能呈現細膩微妙的轉音變化。
再聽女高音Kathleen Battle與古典吉他演奏家Chirstopher Parkening合作的專輯「Pleasures of Their Company」,播放第六軌巴哈/古諾的「聖母頌」,以前我一直把這首曲子當作小品,但是Avior II的詮釋卻將Kathleen的演唱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釋放了他灌注在樂曲中的演唱能量,嗓音不但純淨無瑕,而且即使演唱到最高音依然穩定從容,毫無刺耳緊繃之感。
試聽最後,我還是忍不住端出了大魔王「天使與魔鬼」原聲帶,試圖挑戰Avior II的極限重播實力。即使重播到氣勢最強、低頻連續猛擊、樂曲層次最繁複的樂段,Avior II的表現也依然從容穩定,那龐大的氣勢與氣定神閒的輕鬆感,毫無疑問是只有巨型喇叭才有可能達到的境界,沒想到Avior II在有限的身軀中,竟然也能展現同等實力。而那清晰的低頻層次、形體與解析力,則恐怕是大型喇叭也難達到的水準。
我要再一次強調,用同樣的價錢,你或許可以買到更巨大的喇叭,但Avior II卻是最能融入一般居家空間的頂尖之作。它不是體積巨大的重型卡車,卻是凝聚了一切最講究製作的頂級超跑。別忘了,以上我所聽到的,大概只是Avior II的七成實力。如果您的預算足夠,請盡可能為它配上最好的訊源與最強的擴大機,Avior II將會回報予你最深層的音樂感動,而這種至高無上的聆聽體驗,是再多的金錢也無法買到的。
規格:
3音路4單體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25mm鈹振膜高音單體1只
150mm碳纖維三明治振膜中音單體1只
225mm碳纖維三明治振膜低音單體1只
頻率響應:25Hz – 30kHz(-3dB)
平均阻抗:4歐姆
靈敏度:89.5dB(2.83v)
建議擴大機功率:50瓦以上
尺寸(WHD):381 x 1,180 x 622mm
重量:99.8公斤
總代理:鈦孚(02-257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