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Research 原廠專訪-實地走訪ARC工廠
文・郭漢丞
第二天起了個大早,九點多一些Terry就載我到了Audio Research,不過問了才知道,原來他們都是早起鳥(Early Bird),工廠實施彈性工時,七點就有人到班,所以下午有些人會早點走,不過最晚也不會超過五點。工廠內負責生產作業的員工上班時間固定,但像Terry這些管理階層的員工,上班時間就沒有限制,會留在公司加班很晚的,都是幾位坐辦公室的經理人員。和第一天見到Terry的印象一樣,Audio Research的辦公室雖然寬敞明亮,但是所有的擺設裝潢,都力求簡單清爽,沒有鋪張昂貴的排場,一派樸實。
工廠佔地五萬平方英尺
從照片當中,你大概可以想像Audio Research的規模,外觀是典型的美式工廠,佔地廣大的廠房面積約50,000平方英尺。在Audio Research將近38年的歷史當中,只有搬過一次家,原本的工廠離現址不遠,是Audio Research的公司資產,面積比現址大一些,但是因為廠房是兩層樓建築,要擴大生產線在規劃上有所侷限,所以大約四年前開始尋覓新址。目前新的廠房採長期租賃,而自有的舊廠房則出租給大賣場,從這些長期資產的投入,Audio Research顯然是一家有「根」的公司,而不是隨便就會收攤的小公司。
從廠房的規模來看,Audio Research在Hi End音響界可算是規模龐大的公司,生產量一定要到達某一個程度,才能支撐起這麼大的工廠。此外,目前公司員工大約五十人左右,無論在人力或生產資源上,Audio Research都是少見的大型Hi End公司。別以為這經營起來輕鬆,他們沒有接其他OEM業務,這麼多人專門投入製作Audio Research器材,在市場上一定要有相對應的銷售量來支持。
老闆依然親自參與設計
這次拜訪Audio Research有一項遺憾,因為行程安排晚了一些,老闆William上個月離開明尼亞波里斯到洛杉磯避寒去了。雖然少了面對面訪談的機會,我們還是安排了書面的採訪。暱稱Bill的William Johnson顯然活力依然充沛,即使E-mail往返,回應的速度卻極快,語氣一點也不像八旬老翁,還親自收發E-mail。
不過雖然William不在家,所有一線主管都堅守崗位。接待我的Terry負責行銷,也兼管業務,和他搭檔的David Gordon是北美地區的業務經理,目前Audio Research最大的市場依然是北美,大約佔所有業務量的一半,其他才是海外市場。David在Audio Research服務的時間也有九年了,不過他可是Hi End音響界的老手,在此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在Thiel工作。
從William的專訪中,他說Audio Research的產品設計過程,是由行銷與業務提出市場需求,而他會依據業務的建議,設計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雛形先用麵包板製作,然後交給研發團隊完成後續工作,接棒的工程師就是Ward D. Fiebiger與Warren G. Gehl。Ward的工作大部分是線路的開發與試做,而Warren則多了試聽的工作。此外,Warren還負責所有Audio Research產品的最終品管,每一部都要經過他試聽合格,才能出廠。
乾淨清爽的寬闊廠房
整個工廠的運作由副總裁Ralph Fetter負責,由Ralph負責廠區的導覽與解說。Ralph發給我一個透明的大型護目鏡,在進入生產區域之前,門口寫著「請戴護目鏡」的警語,原來這是當地的法規規定,生產線上必須配戴護目鏡,我也只好帶著護目鏡採訪拍照,還好沒規定要戴安全帽。
進入生產區第一個印象是乾淨清爽,由於廠房佔地寬廣,又是一層樓延伸,所以幾個工作站連起來,工廠的規模比外觀看起來還要大。這麼大的工廠,卻保持得極為乾淨,我特別注意周圍的角落,也都乾乾淨淨。我繞了一圈,才把工廠的分區大致弄懂,從正中央聆聽室的空間,大致把生產區域一分為二,前面負責器材的生產,後段則是零件備料與成品出貨前的倉儲。
中央聆聽室的門口,擺放著幾塊白板,畫出生產階段的格子,在每個格子上都貼著黃色立可貼,代表不同器材的生產階段。所以,不管是生產線上的同仁或者是業務同仁,都可以清楚瞭解目前線上作業的產品,究竟生產進度到了哪裡。這對負責銷售的Terry和David更是重要,如果他們接到客戶需要快速出貨的電話,馬上可以到白板前面瀏覽,看看是不是趕得上客戶的需求,如果只差一兩個步驟,就可以和Ralph商量,彈性調整工作進度。
以Ralph的說法,他稱之為「Push-Pull」的生產流程,也就是從業務端Push生產進度,而他負責Pull產品因應訂單。如果臨時業務有需求,只要Push一下,生產線就會彈性地Pull出完成品。
純手工量產品
Ralph開宗明義的告訴我,Audio Research做的是「純手工的量產品」,所以大部分的製程都是一關一關手工製作。其實不用多說,光是照片中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動作,就說明了「全手工」的製作過程。由於Audio Research在市場的需求量頗大,不能等訂單來才生產,所以生產流程必須走向制度化,他們採行三個月為週期的計畫性生產。每三個月由Ralph、Terry和David開會討論生產量,詳細規劃每一種型號的預計生產量,然後由Ralph執行生產計畫。
雖然Audio Research擁有傲人的生產規模,但他們還是有部分需要委外生產,譬如鋁質面板和機殼,以及許多包括真空管在內的電子零件、電路板,都要依照三個月的生產計畫,提前訂購料件。工廠後半段的倉儲空間,有一半用來儲藏這些準備投入生產的料件。所有外購的零件送來之後,還必須經過重重測試,才能夠投入生產。備料、測試、零件包裝,也全部都是人工完成。Ralph表示,Audio Research的合作廠商都是長期配合,能夠瞭解他們對品質的要求,雖然零件的成本比較貴,但是進廠後執行嚴格的檢查,退貨也是常有的事。
特別重視線路的潔淨度
為了確保線路的潔淨,完成焊接的電路板都要經過特殊鎔劑的清洗。這種特殊鎔劑很貴,每加侖要價美金750元,竟奢侈的直接噴灑在主機板上清洗,這也Audio Research好聲的秘訣之一。 |
相對於嚴格的料件檢查,生產流程似乎就比較沒有那麼特別。從插件、焊接、組裝,看起來安排合理順暢,但並不特殊。Ralph大概看出心中的疑惑,只差還沒開口問,搶先一步帶我看Audio Research關於生產的秘訣。前面我不是才說,Audio Research的工廠乾淨的程度,讓我印象深刻,其實他們在製作的過程中,也特別強調線路焊接的潔淨程度。所以他們特別購買了昂貴的特殊鎔劑,專門清洗焊接後的殘留雜質。一旁的Terry補充說道,這麼多年的Hi End音響製造經驗,他們發現幾乎每一件小事情,都對聲音有所影響,所以他們對每一個生產細節都會斤斤計較。焊點上面的雜質怎麼清理?當焊接工作完成後,工作人員會把電路板拿到清洗槽,直接用壓縮噴霧的方式,沖洗電路板。不過這種鎔劑可能有毒,操作時工作人員得全程戴上口罩。這種特殊鎔劑有多貴?一加侖要價750美金,而他們直接用噴灑的方式清洗電路板,夠奢侈了。不僅要經過噴霧清洗,在後續完成電路板組裝的每一站,桌面上都擺著棉花棒與特殊鎔劑,隨時清潔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