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不能說的秘密
很少喇叭廠跟Dynaudio一樣,歷經十幾年都不願意去改變產品的外觀與設計。不
管其他廠商怎麼做,它就是埋首堅持「經典」的理念。什麼是經典?能歷經時
間的考驗不被淘汰。當您已經用一切最好的技術與條件去成就一件經典產品,
有什麼理由每隔幾年就否定自己呢?這就是Evidence Platinum的「擇善固執」。
文|劉漢盛
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以下簡稱Platinum)?第一眼看到這對喇叭的人,都會摸不透到底原廠為何要推出這對喇叭?它的模樣看起來不就是Evidence Temptation嗎?怎麼又給了一個Platinum名字呢?而且還說是「黑天鵝」。如果造型不改,至少單體也要改吧?然而,Platinum的單體外觀看起來跟Temptation沒什麼二樣啊?外觀一樣(事實上比Temptation高7mm,深20mm,重2公斤),單體看起來也一樣,但是Platinum的價格卻比Temptation高很多,這內中到底有何玄機呢?Dynaudio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
真的能強過Master嗎?
若是從價格來看,Platinum介於Evidence Master與Temptation之間,好像是為了填補Master與Temptation之間的價格空隙。不過,這種想法難道不怕消費者不買單嗎?預算夠,當然買Master,預算不夠,乖乖買Temptation算了。買得起Master的人有必要買小一點、便宜一點的Platinum嗎?而既然預算已經不夠了,只能買Temptation,哪還擠得出錢買更貴的Platinum呢?說真的,我不了解為何Dynaudio要推出Evidence Platinum?除非想用Platinum把大哥Master跟小弟Temptation一併幹掉。
如果想利用Platinum把大哥跟小弟幹掉,三國歸一統,那麼,它的本領就要強過大哥跟小弟才行,否則消費者何必買單? Platinum真的能夠強過大哥跟小弟嗎?來!讓我們仔細檢視Platinum的種種吧!先說單體。根據原廠資料,Platinum採用的二個高音單體也是Esotar2,不過,它塗佈在軟絲質振膜上的材料配方不同,效果好過以前的Esotar2,而且是第一次使用在Evidence系列上,連Master跟Temptation都還沒使用。
再來看那二個150mm中音單體,這二個中音單體原廠並沒有指出有何不同,我寧可相信應該是一樣的單體。而低音單體就不同了,Temptation使用的低音單體是170mm,Master所使用的低音單體是200mm,而Platinum所使用的卻是180mm(18W75)。事實上,這個180mm低音單體是新產品,它的衝程更長,磁路更線性,原廠說已經可以跟Master那個200mm低音單體相抗衡。
單體與內部更優
看到這裡,我們用膝蓋想也知道,既然Platinum的高音單體優於Master與Temptation,中音單體一樣,低音單體又可以跟Master相抗衡,肯定比Temptation的低音單體好, Platinum的優點已經浮出來了。
除了單體不同之外, Platinum的分音器元件也改了,例如高音分頻網路的電阻改為金屬膜電阻,其他採用陶瓷電阻,箱內配線也改用特選的OFC無氧銅線。還有,喇叭線接端改用最新的WBT NexGen。最後,底座也加固了,採用圓形金屬座加上鋼製腳釘,事實上整個底座重達50公斤,唯有這麼重才能讓瘦高的喇叭箱體穩固。從以上這些改良看起來,Platinum有沒有可能好過Master跟Temptation?有可能啊!光是那二個高音單體就更強不是嗎?不過,光是上述效能提升價格就漲了,這也是生意經啊!
瞭解Platinum的各項改良之後,我接著要說說Evidence系列的一些獨特設計之處,這些獨特的設計我在以前寫Master或Temptation時都已經寫過,在此算是複習吧!Platinum的箱體分為獨立的三截,每截之間以金屬卡榫銜接,避免低音箱體的振動影響高音單體。比較特殊的是高音與中音箱室,這個箱室的面板採用40mm厚的鋁塊,左右二側削成內凹弧形,藉以降低聲波繞射的影響。
採用二個高音單體有玄機
各位可不要小看這個高、中音箱體的設計,它是Evidence系列的靈魂之一。先說那二個高音單體,它們並非發出相同的音域,底下那個高音單體發出全頻段的高音域,而上面那個高音單體只發出2,500Hz-10,000Hz的頻域。為何要這樣做呢?因為軟凸盆高音單體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當頻率越高時,振膜的發聲面積越小,而且發聲的部位越往振膜底部集中,振膜頂部是不發聲的。Evidence系列利用另一個高音單體發出2,500Hz-10,000Hz頻域,而非二個同時發出高頻的全頻段,其實可能是為了補強高音單體跟中音單體的銜接而已。或者,怕二個高音單體都發出全頻域,可能會相互干擾?
再來看那一上一下二個中音單體,按理說這種單體排列方式出自Joseph D’Appolito,不過卻不盡相同。一般D’Appolito做法有二個要件,一是上下二個中低音單體中央夾一個高音單體,第二個要件是採用三階分音。而Evidence是二個中音夾二個高音,多了一個高音單體,而且採用一階分音,這二個做法都跟D’Appolito不同,所以Dynaudio強調他家的並非D’Appolito排列,而是「DDC」。
DDC是其精髓
什麼是D D C 呢? D y n a u d i o Directivity Control,利用前述高、中音單體排列,再加上分音器的獨特設計,使得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增加水平擴散角度,減少垂直擴散角度,如此一來可以減少75%來自天花板與地板的聲波反射,讓聲音更乾淨,定位感更好。不過,也因為DDC增加了水平擴散角度,所以在喇叭擺位時,盡量不要太靠近二側牆,避免過多的側牆反射干擾。
最後要說Platinum的四個低音單體。許多人不明白,為何Evidence的身材要做得那麼高,而且採用四個低音單體。採用四個低音單體的原因是這樣低頻量感才夠,因為每個低音單體的直徑只有180mm,這等於是一般中低音單體的尺寸,如果沒有多用幾個,低頻量感不可能充足。再者,採用多個小尺寸低音單體之下,單體的運動更靈敏,控制力更佳,失真更低,相對於採用二個大尺寸低音單體或一個大尺寸低音單體,低頻的解析力與質感勢必更優。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把低音箱體分別安置在高低二端,減少低音從地板反射回來的量。
從DDC以及低音分置高低二端的做法中,可以清楚窺知Dynaudio在設計Evidence系列時,非常注重聲波的水平擴散性,刻意加大水平擴散性,限制垂直擴散性,使得聆聽時的皇帝位範圍加寬。並且降低天花板、地板的反射音干擾,這一切都是想要獲得乾淨精確的聲音表現。
說過喇叭單體的排列奧秘,該來說說Platinum的軟凸盆高音單體特殊之處了。可別看它是「軟」凸盆,它可以承受19,000G的壓力,而且到了23kHz以上和緩衰減,聽感上延伸更佳。如前所述,這種軟凸盆高音單體當頻率越高時,振膜振動面積就越小,此時振動速度越快,而且發聲點越近音圈,相位失真小,也沒有盆分裂。為何說它相位失真小呢?因為一般硬性的高音單體在發聲時,不管頻域多高,都是整個振膜在發聲。您想想看,從振膜的底部到頂端是有一定距離的,音圈的振動是從振膜底部開始,繼續延伸到頂部,雖然距離很短,但相對於波長非常短的極高頻而言,就足以產生相位差了。不管這類相位差是多小,如果能夠避免產生,不是更好嗎?當然,軟凸盆高音單體並非個個都好,塗佈在上面的塗料以及塗佈均勻與否都影響了軟凸盆高音單體的品質。Dynaudio以生產喇叭單體起家,這種軟凸盆高音單體已經做了幾十年,算是他家的獨門秘方,難怪高音聽起來不僅清晰甜美,又不聒耳。
大音圈的好處
Dynaudio不僅懂得做高音單體,中音與低音單體也很著名,只要是曾經裝過喇叭的DIY迷,就會記得以前選喇叭單體時,Dynaudio的單體幾乎都是首選。他家的中低音單體採用的振膜外表好像PP,其實是MSP(Magnesium Silicate-Polymer)鎂矽酸鹽聚合物,而且在表面打入鐵離子,讓振膜產生更好的剛性。此外,防塵蓋跟振膜是一體成型的,並非事後黏上,這也增加了振膜整體的剛性。
Platinum的中音單體中央那個防塵蓋小小的,說明它採用的是一般外磁式磁鐵總成,也就是音圈安置在磁鐵裡面的,事實上中音單體的音圈直徑為38mm。而低音單體的防塵蓋很大,顯然那是內磁式設計,也就是75mm直徑的音圈裡面包著磁鐵。為何低音單體要採用內磁式設計呢?有幾個理由:第一、磁鐵的磁力由內往外傳遞,磁鐵外圈磁力強過中心,此時音圈包著磁鐵,感受到的磁力更強。第二、大音圈頂住振膜的面積比較大,降低振膜振動時的變形。第三、大音圈可以繞更多線,承受功率更大,不容易產生壓縮。第四、磁鐵體積較小,喇叭背面沒那麼重,降低共振。第五、一般單體磁力利用率40%,大音圈可達90%。
Burmester,包括077前級、061 CD唱盤、909第五代後級。統元地下室這間聆聽空間設計得相當好,經過適當擺位之後,沒有明顯的低頻峰值,只要吸音裝置再多一點,就是一間很棒的聆聽空間。雖然我認為這個聆聽空間的聲音特性偏亮些,但因為Platinum的軟凸盆高音單體對高頻段的控制力很好,聽起來清晰鮮甜又能不飆出去。而且,由於DDC設計起了作用,降低從天花板與地板傳到耳朵的反射音,也讓聲音聽起來清爽不亂,定位清晰。再加上Platinum與Burmester整套的音質都很棒,所以無論怎麼聽,這都是一套很棒的搭配。
容易被誤解的低頻段
我第一個要說的是Platinum的低頻段表現,這也是最容易被人誤解之處。這話怎麼說呢?許多人對於低頻有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以為只要量多,夠軟夠Q就是表現正確的低頻,殊不知最重要的是低頻段的解析力,以及低頻樂器的演奏質感真實與否。大部分喇叭能夠表現出相當豐富的低頻段量感,如果再加上一般空間必有的低頻峰值與駐波,低頻量感的豐足可想而知。一般人往往沈浸於過於肥大的腳踩大鼓噗噗聲,以及鋪天蓋地聲震屋瓦但卻聽不出內部紋理的渾濁低頻。事實上這類的低頻大多由「煞不住車」的低音單體,以及空間內的低頻峰值所引起。真正優秀的低頻聽起來是清爽乾淨的,量感充足的,內部細節清晰的,而且富彈性的。
到底要用什麼軟體來證明Platinum的低頻段表現優異?很簡單,我先用Oreobambo那張「Spinning Around Our Star」來測試,曲子裡面有很低沈的低音鍵,很豐富的泛音,接連不斷的一顆顆音粒,這些都充分考驗Platinum低音單體的能耐。很多人只是聽到低沈的低音鍵被敲打出來,低頻一直往下鑽,渾濁的一團低頻,就以為這是表現很好的低頻。而Platinum呢?它是讓您聽到清楚的低音弦在振動,而且一點都不含混。也因為不含混,所以我聽到更多的低音弦振細微細節,整個鋼琴的低頻段不僅權威感十足,弦振的細節多到耳朵塞不進去,而且低音鍵的彈奏質感很真實,清爽乾淨,不肥不膩。
還要證明Platinum的低頻厲害之處嗎?再用一張鋼琴,我拿出Dynaudio支持錄製的華格納「尼布龍根指環」雙鋼琴改編演奏(Garben與Hoppe演奏)。測試重點在哪裡,同樣是在低音鍵。片中有許多低音鍵的演奏是由一個演奏家負責的,許多音響系統無法把低音鍵的演奏音階變化,以及音粒的形體清楚表現出來,我們聽到的只是一連串含混不清的低音鍵演奏。而Platinum呢?清清楚楚的低音旋律展現在耳邊,而且音階變化與音粒非常清晰,十指掄彈而過時可以聽到一顆顆低音鍵的音粒好像滾過耳邊那麼清楚。這代表什麼?代表Platinum那四個低音單體工作夠輕鬆,起動夠快,煞車也夠快,失真很低,所以才能讓我聽到那麼清楚又富觸鍵質感的低音鍵表現。
燙熟的五花肉
我知道光是用鋼琴的低頻解析力無法說服你,我還準備了LeonardCohen那張「Ten New Songs」,這張CD的Bass量感夠豐富吧?夠彈性吧?夠軟質吧? Platinum能夠表現出這種如五花肉般的低頻美感嗎?就說第四首跟第六首好了,Platinum所顯示出來的低頻量感、彈性與軟Q質感已經不是燉爛的東坡肉,而是經過燙熟以後的白切五花肉。您知道生的五花肉跟燙熟的白切肉之間有什麼不同嗎?肥腴油香一樣,但燙過之後五花肉變得更緊實,虛軟的肥肉變得帶Q勁,口感更紮實,這就是Platinum在這張CD中的低頻表現。
如果解析力、豐富的「肉感」還無法讓您心服口服,我再用一張CD來凸顯Platinum對低頻段的控制力與速度感,那就是Jacques Loussier Trio那張「The Best of Play Bach」。這張CD的樂器只有鋼琴、Bass以及套鼓,我們要測試的就是Bass與腳踩大鼓的競奏,當然,鋼琴的低音鍵表現也是一絕,不過前面已經說過了。從第一首聽到第四首, Platinum的腳踩大鼓噗噗聲聽得出鼓槌跟鼓皮接觸剎那的質感,Bass手指彈奏的扣彈質感也很清晰。而當腳踩大鼓與Bass快速競奏時,那連珠砲般的腳踩大鼓噗噗聲一顆顆非常凝聚的打過來,可以用「乾淨俐落」來形容,一點都不會拖著尾巴。同樣的,此時的Bass彈奏速度飛快,音粒一點都不含糊,前後銜接飛快奔馳而來。
請不要誤會此時的低頻量感一定呈現「骨感」,所以速度反應才能那麼快,控制力才能那麼好。錯了,此時無論是Bass或腳踩大鼓的量感都是「肉感」級的,飽漲的音粒帶著軟Q的特質,圓滾的形體不斷迸出。聽過這張CD,您可以完全明白為何Platinum要採用四個180mm低音單體,而不是二個尺寸更大的低音單體。
寬鬆的中頻段
講過Platinum的低頻表現之後,接著要來說它的中頻段。二個150mm中音單體的振膜能夠發出什麼樣的中頻段?請想想,一般喇叭大概有只有一個150mm中音單體而已,就能唱出豐厚的中頻段,而Platinum用了二個。這二個中音單體並不是代表可以發出二倍的中頻能量,而是二個中音單體平均分攤工作,不僅讓量感增加,更重要的是整個品質提升了。品質提升包括解析力更好,音質更美,強音時更寬鬆。就說剛才聽過的Leonard Cohen「Ten New Songs」,Leonard Cohen的嗓音細節清晰無比,軟質又富磁性,寬廣又不減凝聚。不僅如此,背後的和聲也比一般喇叭更寬鬆,更清楚。二個中音單體的寬鬆程度絕對不是一個中音單體所能比的。
再來說H a l i e L o r e n 的「F u l l Circle」。第一首剛演奏沒幾個音符,我就感受到中頻段更紮實更濃厚更有重量感,樂器聲音的密度更高。等到Loren的嗓音唱出,甜潤又帶著金黃色彩的飽滿嗓音讓人耳朵不由得豎起來,伴奏的鋼琴音粒紮實,份量夠,又很靈巧,不會薄薄輕輕的。等到腳踩大鼓出現,同樣也是紮實無比,充滿彈性。聆聽中,我特別注意到Platinum中頻段的解析力特別強,當歌聲與伴奏聲強勁混在一起出現時,入耳的聲音直覺很爽耳,不會混亂,不會有壓迫感。您知道嗎,想要喇叭能夠再生大氣勢,中音單體與低音單體的振膜面積大小太重要了,Dynaudio深知箇中三昧,所以用了二支中音單體與四支低音單體。因此,雖然箱體瘦 高高,但卻能發出寬鬆的中頻段與低頻段,大聲也不噪耳。
小提琴並非只有高音單體發出
輪到高音表現了,想要測試高頻域,第一個要用的當然是小提琴。講小提琴表現之前我要先提醒大家,小提琴並非只從高音單體發出,事實上大部分小提琴的聲音是從中音單體發出的,高音單體只是補足了甜味、光澤與水分,還有清晰的擦弦質感。我曾試過把中音單體拆掉,只聽高音,此時小提琴只是難聽的刺耳噪音。而當我把高音拆掉,只聽中音時,小提琴聲音悶悶的,濁濁的,一點都不迷人。唯有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攜手合作,讓我們感動的小提琴聲才能發出。所以,當我在講小提琴表現時,其實包括了中音單體與高音單體的綜合表現。我拿出Tacet那張「What About This, Mr. Paganini?」,先聽前面七軌獨奏。果然不出所料,每把琴的聲音特質都清楚呈現,各有各的美,就好像不同的嗓音一般,這代表Platinum高頻段的音色辨識能力很好。從第八首聽起,小提琴線條明晰浮凸健康,但又帶著油油滑滑的光澤與細微的嘶嘶沙沙擦弦質感。這些都還不夠, Platinum的小提琴一直散發著淡淡的甜味,不緊繃,不發飆,拉到高音時好像有一支看不見的手把即將飆出來的琴音拉回去,音量會變小些,讓小提琴聽起來更自然。同樣的,二顆高音單體攜手合作,讓高頻段聽起來更寬鬆,失真更低。
琵琶是高頻段的考驗之一
更寬鬆,失真更低的高頻段還可以用另外一張CD來驗證,那就是趙聰的「聆聽中國」。我從第一首「春江花月夜」聽起,當琵琶彈奏出幾個音符後,我就知道Platinum高頻段的特質了:它能夠把琵琶唱得有勁有質感有彈性,更重要的是有甜味。讀者們,您以為這樣的琵琶表現很簡單嗎?一點都不簡單,尤其當您把音量開大時,通常琵琶都會變成鐵製的,琴音剛硬尖銳,一點「木頭味」也沒有,而Platinum的琵琶是可以清楚聽出木頭味的,光是既清晰又強勁,還能保有「木頭味」,這樣的高頻段表現就不是一般喇叭能夠相比的。
Platinum的音場表現如何?非常好,喇叭根本就消失不見了。Platinum的層次感如何?樂器與樂器之間的間隔很清楚。Platinum的定位感如何?清晰穩定,不會飄移。好了,我不必繼續把「音響二十要」說下去了,老實說我找不出什麼讓我不滿意的地方。事實上,只要您的空間有適當的處理,搭配的器材音質夠好,驅動力夠足, Platinum都能唱出精準的聲音,不偏柔,不偏剛,不肥,也不瘦。
經典的真義
大約15年前,Dynaudio推出了Evidence系列,一直到今天外觀都沒有改變,甚至喇叭單體從外表也看不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Dynaudio不想改變 Evidence的外觀、甚至色彩呢?現在不是很流行特殊色嗎?討好一般音響迷不是更容易賺錢嗎?其實,Dynaudio從開業以來,一直就是秉持著「擇善固執」的理念,不灑狗血說故事,不加香精色素討好,以紮實的理論基礎達成最高表現,這不就是「經典」的真義嗎?我合理的懷疑,Evidence Platinum的整體表現可能已經超越了大哥Evidence Master,否則以Dynaudio那麼「固執」的堅持個性,沒有必要推出EvidencePlatinum。或許這是個不能說的秘密,等待音響迷用耳朵去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