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re Codex同價位帶難逢敵手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 OLYMPUS DIGITAL CAMERA

  • OLYMPUS DIGITAL CAMERA

  • OLYMPUS DIGITAL CAMERA

Ayre的老闆兼設計師Charles Hansen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非同凡響。作為首款進軍耳機市場之作,Codex不單只是稱職做好耳擴的工作,還納入了USB DAC、傳統DAC以及前級功能,加上大方用上許多在高階機種才看得見的頂尖技術,聲音果然不凡。
文|李建樺

未命名-1未命名-2未命名-3

筆者非常幸運,台北音響展前就拿到Ayre最新推出的Codex先進行網路開箱報告,聽了一個多月,直到截稿前才依依不捨的看著它被代理商取回。這份不捨除了我,還包含普洛其他聽過Codex的同仁,大家也都斷言這會是款大賣的產品。

展現強烈企圖心之作

談聲音前先簡單介紹Codex。這無疑是Ayre今年最充滿話題性的產品,它不但是品牌旗下目前最便宜、體積也最迷你的產品,更是第一款耳擴,而且還是具備傳統DAC、USB DAC與前級電路的多功能機種。這樣的產品定位與定價策略難道不怕打到自家QB-9(現在是DSD版)的市場嗎?這兩款產品的訴求截然不同,QB-9的定位比較高階,只有單一的USB DAC功能。

Codex則展現了更大的使用彈性,定價策略也顯然是針對想要初步升級微音響系統或耳機系統的玩家。據了解,Ayre會推出Codex,與2014年傳奇歌手Neil Young 推出的Pono高品質音樂播放有關,Pono的數位與類比線路就是由Ayre負責人Charles Hansen操刀。由於Pono推出後在募資網站Kickstarter創造了驚人佳績,這也讓Ayre看見了更大的市場可能性。

但是明明Hi End市場經營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推出價格相對便宜很多Codex來淌多功能耳擴市場的混水?這幾年市場中身兼耳擴與USB DAC功能的產品真的不少,Ayre這場戰肯定不好打。但是如果瞭解Charles Hansen的個性,就知道他非常喜歡刺激與挑戰,Codex的推出展現了進軍不同市場的強烈的企圖心。

超有料的小麻雀

老實講,當初拿到Codex時,對於它有限的體積內要塞入這麼多功能,究竟能否發出符合Hi End玩家標準的好聲音?心中抱持高度懷疑。不過當看到它的設計特點後,心中疑慮當下少了一大半,技術含金量遠超乎想像。Codex不但採用Ayre一貫堅持的全平衡、無負迴授設計以及差動放大電路,也用上了大電流輸出穩定的Ayrelock電源供應、EquiLock增益級電路、高電流增益Diamond輸出級、最小相位(Minimum
Phase)數位濾波器⋯等Ayre在高階機種上應用的技術,這樣一部多功能訊源居然不到10萬台幣。與自家其他更貴的訊源相較下,Codex的箱體材質與內部元件用料肯定還是無法與高階產品相比,例如Codex就不可能用上成本超高的級進式音量控制器。就算如此,Codex的設計仍然誠意十足,而且也強調百分百美國原廠製作。在所有Codex應用的技術中,特別針對最小相位(Minimum Phase)數位濾波器說明。這是在少部份高階USB DAC才會看到的技術應用,目前市場上多數的D/A轉換電路都是用線性相位(Linear Phase)數位濾波器,這種數位濾波器產生的前鈴振(pre-ringing)會影響音樂暫態與結像的精確度,聲
音聽起來會較不自然。改用最小相位數位濾波器則可完全解決最小相位問題,但是卻也會產生嚴重後鈴振(postringing)問題而讓聲音聽起來過度明亮。Ayre則是自行改良,以FPGA晶片配合最小相位數位濾波器進行緩慢滾降,讓後鈴振可降到極小。另外Codex採用的最小相位數位濾波器是作16倍oversampling,線性會比一般所見的8倍還要更好。在格式對應上,數類轉換部份,使用ESS ES9018-2M晶片的Codex可以最高可相容PCM 384k和DSD128格式,規格絕對夠頂。

在操控上,Codex所有功能都是透過面板上長得很像Cardas喇叭端子的按壓式旋鈕切換,若要將它接上前級或綜合擴大機,就必須把輸出模式設為DAC(音量不可調的固定輸出),若想連接後級或主動式喇叭,則可設為Pre前級模式的狀態下,此時音量可調整。至於單純當耳擴(連帶使用DAC功能)連接耳機時,音量則是始終處於可調整狀態。

當耳擴使用聲音自然溫暖

這次評測採兩種方式,一是當作耳擴與USB DAC功能,以耳機聆聽,另外一種是把它當作純USB DAC搭配兩聲道系統聆聽。首先談談Codex作為耳擴的推力表現,這次共搭配了Sennheiser HD 650與HD 800兩款耳機。兩者相較下,Codex驅動HD 800時比較辛苦,聽一般類型音樂完全沒問題,但是遇到大動態音樂時會略顯吃力。HD 800本來就以難推著名,實在不能太過苛責Codex,後來當耳機換成HD 650後,表現就可圈可點了,非但不會吃力,還相當輕鬆。阻抗高的HD 650也不是好推的耳機,Codex的驅動力絕對足以應付市場上八成以上耳機。不過還是必須特別強調,換了耳機不代表低頻表現會特別雄壯威武,Codex的低頻不是屬於很誇張刻意膨脹的類型,比較內斂,重延伸不重量感,速度反應十分明快。

除了搭配不同耳機時低頻能量與動態對比略有差異,其餘聲音特質就很一致。Codex有種一開聲就會讓人發自內心讚嘆的魅力。無論聽何種類型的音樂都感覺非常純淨自然,尤其當聽小提琴或鋼琴這類弦樂器的演奏時,高頻延伸非常滑順細膩,所有樂器細節與微弱的空間堂音,都以很自然的姿態顯現。整體來說,Codex的高中低頻比例分佈非常和諧,柔美之餘還帶有暖意,聽起來很溫暖舒服。此外,Codex超開放自然的空間感也令人印象深刻,就像出色的音響系統會讓喇叭消失在空間中,以Codex搭配耳機時,
耳機也輕易消失了,少了耳罩與耳朵接觸的那股隔閡感,音樂畫面就以很自然的姿態浮現腦海中。

搭配音響系統也魅力滿點

當我聽完Codex同時擔任耳擴與USB DAC時的好表現後,第二階段的測試就移師論壇大試聽室,這時候就把Codex的功能更單純化,只作為USB DAC,接上的系統是BladeliusThor MKⅢ Novitas綜合擴大機與Marten Django XL,音樂訊號來源是MacBook Pro。在少了功率輸出這項變異因素與參考系統從耳機換成喇叭後,音像呈現勢必更龐大,音場空間也比較開闊深邃,但是整體頻段的協調性與聲音特質與搭配耳機聽到都很相近,就算是用喇叭系統聽,低頻還是偏向內斂走向。

大致描述過Codex聲音特質後,再來分享不同音樂格式的聽感差異。當測試之初筆者在播放一般16/44.1的音樂格式時,真的讓人誤以為在聽24/96以上的高解析格式,例如播放Giovanni Mirabassi 那張「Avanti!」鋼琴獨奏錄音的16/44.1檔案時,可以聽到很多響板共振的尾韻細節,甚至連高頻短促的殘響尾韻都很清楚,琴音依舊很圓滑細膩,水分與甜味都沒有減少。不過凡事經過比較都會有差異,當檔案換成高解析音樂檔案後,高級感油然而生。例如在播放「24-bits of Christmas 2014」內中「Chopin: The Prelude Op.28, No. 15」的24/192規格鋼琴獨奏片段時,可以明顯聽出與一般CD16/44.1格式檔案的差異。琴音的共鳴聽起來更水、更柔和,就像20歲女生與40歲女生膚質的差異,24/192規格的琴音就像
年輕女孩的皮膚,更光滑、細緻、水嫩以及有彈性。再者,高解析檔案的鋼琴中頻共鳴聽起來也有著更高的密度,低頻力度也稍微強一些。既然播放24/192有大幅提升,播放DSD豈不飛天了?當然沒那麼誇
張。當在播放Emily Palen「Light in the Fracture」小提琴獨奏DSD檔案時,表現與24/192最大的差異還是在細節的重現能力上,聲音聽起來又再更細緻輕巧,細節多了一點,空間感更好一
點,音像也又更自然浮凸一點。如果用家不想太佔硬碟空間,24/192就很夠用了,畢竟目前市場上真正原生的DSD錄音檔案很少,未來如果市場上有更多原生DSD檔,支援DSD機種的價值才會被更突顯。
有強烈佔為己有的衝動這次評測Codex後,心中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其他想要切入多功能機市場的Hi End品牌可能要緊張了,Codex極有可能被當作研發的參考靶機,它的功能多元性不在話下,聲音表現更讓人充分感受到十萬元內訊源少見的高級感。Codex在同價位帶真的難逢敵手,真讓人有佔為己有的衝動。


焦點
① 沿用許多高階產品的核心技術,表現遠超越對此價位帶產品的期待,聲音非常的乾淨、自然、溫暖、細緻,音樂性極佳,聽任何類性的音樂都很美,就算用耳機長時間聆聽也不會疲勞。
② Codex的解析度非常高,所有細節以很自然的姿態浮現,就算音量不大,仍可聽到很多細節。更特別的是,這麼高解析的表現,聲音聽來卻是非常輕鬆開闊的,高頻很流暢,中頻溫潤兼具厚度,低頻內斂而延伸自然。

建議
① 若使用耳擴功能,耳機只要不是誇張難推,都能勝任愉快,建議選擇中性沒有太多癖性的耳機即可。
② 根據這次試聽發現播放軟體不同,聲音表現也不同,找到適合的播放軟體會讓Codex表現更加分,需要付費購買的JRiver是很好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