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Research CD6擁抱經典不後悔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想要體驗什麼樣才是經典?根本無需大費周章把眼光放在風險很高的二手市場,特別是講求規格與功能必須與時俱進的數位訊源,Audio Research CD6不但讓您感受到經典,也能感受到新意與滿滿的音樂感動。
什麼樣的品牌才有資格被稱為經典?這是個複選題,必須具備要素實在太多了,每個音響迷認定的標準也未盡相同,但是「經得起時間考驗」肯定是不同思考下的共同答案。Audio Research在筆者心目中就很經典,品牌創立的1970年正是電晶體竄起大量取代真空管做為擴大機放大元件主流的年代,但是他們就是有本事讓這個亮著微光的燈泡牽動音響迷的心將近半世紀。
高雅氣質下不失傳統
如果對Audio Research的產品研究夠深,就知道他們也曾經推出過許多深受好評的純晶體擴大機,不是非用真空管不可,這次評論的CD6 CD唱盤就未用上任何真空管。少了真空管,聲音聽起來會不會就少了Audio Research該有的味道呢?這部份在稍後的聽感描述部分有明確答案。
回過頭來看到CD6的設計。從當初這款CD唱盤剛送來雜誌社內先進行網路開箱作業之際,從包裝外箱到產品本身的外觀風格設計,都是印象中傳統的Audio Research。可是當開箱拍照完成後,我卻認為CD6散發出不同早期產品的氣質。不瞞大家,早期Audio Research產品總給人一種很粗壯的感覺,總是少了點細緻度。這種情況在Fine Sounds集團接手經營後,有了改變。以CD6為例,雖然還是黑色機殼配上鋁合金面板的萬年不變設計,面板左右兩前也加上了粗厚的提把,但是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箱體邊角的圓弧度、烤漆品質以及鋁合金面板的金屬表面處理明顯細緻多了,甚至連在面板上透過機具銑出來的品牌字樣,看起來也更精緻,這些細微的改變加在一起,讓產品看起來更高雅了。您不得不佩服Fine Sounds集團,因為他們能在不損失Audio Research傳統設計精神的原則下,提升產品的高級感。順道岔個題外話,請大家注意Audio Research的官方網站,已經進行大幅度的改變,整體頁面設計與背景圖片的質感跟從前相比差異性更是大,質感高級是最貼切的形容。
旗艦級產品的電路
人要衣裝,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外表更好看,印象分數自然會增加,但是有沒有內涵是我更關注的環節,接著就來討論CD6的電路設計。先看到CD承盤,只要是內行人,第一眼看到CD6的置頂抽屜式讀取結構,應該就猜出來它用上了大名鼎鼎的Philips Pro2承盤結構,這也是歷來Audio Research唱盤設計的一大傳統,用上此承盤系統者,衰聲者極少。數類轉換部份,用上的是Burr Brown PCM 1792 D/A(24/192規格)晶片,這也是Audio Research近幾年推出數位訊源產品電路中的熟面孔。到這個階段為止,看起來都沒有什麼很獨特的設計,感覺上就是用料很好而已。如果您這麼想可就太小看Audio Research了,CD6用上了兩項同樣運用在旗艦Reference CD9身上的技術。第一是雙主時鐘技術,兩個不同的主時鐘分別針對44.1/88.2/176.4與48/96/192兩組不同取樣頻率的訊號個別處理,時基誤差表現比單時鐘設計要更出色。第二個獨特的設計就是數類部份用上了Quad技術,此技術明白說就是讓數類轉換晶片以單聲道的模式運作,換言之,至少要用上兩顆晶片才行。
創造不同聲音的可能性
原廠在描述CD6時寫了一段話,內容表示這款唱盤是為了優化不同音樂格式而生。CD6除了傳統的CD唱盤功能外,也可作為獨立的數類轉換器與USB DAC,數位流部份採非同步傳輸設計,最高可對應24/192規格,原廠也附上了驅動程式光碟,無須上網下載,安裝十分簡單。
除了使用上的彈性很高,CD6也是能創造不同聲音可能性的唱盤。為何我會這麼說?因為它設計了可調式的升頻功能與兩種不同數位濾波模式供用家切換。升頻部份,當輸入訊號為44.1與88.2,都可手動升頻至176.4;當輸入訊號規格為48與96時,可升頻至192規格。最後則是數位濾波部份,共有Fast(fast-order)與Slow(loworder)兩種模式可選,可讓用家聽聽不同的聲音口味。哪種比較好聽?
我的答案是因個人口味與器材搭配而異。在此簡單描述不同設定的聲音差異,以CD播放為例,根據這次試聽經驗,建議用家選擇將44.1升頻至176.4規格,因為整體聲音密度、細節的訊息量以及中低頻段的聲音穩定度都是升頻後較為出色。至於數位濾波模式的選擇,個人就比較持平,選擇Fast檔,聲底比較透明,音像的清晰度、凝聚力以及高頻的線條刻劃都是更好的,若選擇Slow檔,則呈現截然不同的風味,聲音沒那麼緊,音場是屬於更輕鬆開放的類型,高頻比較不強調,中頻與低頻輕起來更豐厚且帶有更溫暖的色澤,聽起來很有真空管機的味道,明明電路就沒用上真空管。
另外用家也可試著依照不同的音樂類型進行切換,早期中頻錄得較豐厚的爵士樂就很適合Fast檔位讓聲音聽起來更平衡,而大編制的古典樂片段,選擇Slow則會有更沈穩的節奏運行與氣勢規模感。
更精緻的Audio Research
為了更瞭解CD6的聲音個性,這次分別搭配了兩套截然不同的系統,一套是Bladelius Thor綜合擴大機與Marten Django XL落地式喇叭,另一套則是Densen B-130+綜合擴大機與KEF LS-50的組合。
搭這兩套組合時有什麼樣的差異性呢?先看到搭配Bladelius與Marten組合的表現,因為這套落地式喇叭系統,可以完整聽到CD6的樣貌。CD6聲音就跟記憶中Audio Research高階的訊源與擴大機相去不遠,就是音像特別龐大鮮明,密度很高,有種近距離觀賞大尺寸高解析平面顯示器的感覺,而且還是4K等級,色彩很飽和,不會有任何的格狀失真或者過粗的粒子雜訊出現。以Lou Reed那張「Transformer」第5軌Walk On The Wild Side 為例,這是曲風很輕鬆的大考片段,一開始的能量強勁的Double Bass伴奏就足以讓許多系統吃鱉,而我聽到是很棒的Double Bass聲,音像完整不散形,箱體共鳴很飽滿,樂手撥弦後弦振音拖得很長,呈現出很迷人的Q度,就是音響迷常說的那種牛筋感Q度,當人聲與後半段的銅管片段出現,也都以一種很寬鬆姿態現身,整體的平衡感與分離度表現都很棒。又例如在聽MA那張由阿根廷樂團錄製的作品「Sera Una Noche」時,也見識到CD6的解析力,不但把大型開放空間的那種深度與寬度感詮釋得很到位,內中人聲與樂器的清晰度都沒有被寬大的空間稀釋。這是一張二支無指向麥克風錄音作品,沒有經過多餘的混音後製,系統要兼顧音場與音像的密度實際上很不容易。
小系統也是大畫面
其實Audio Research會發出這麼鮮明、龐大又直接的聲音,已經在預料之內,就算把搭配系統換上Densen與KEF這套書架喇叭系統時,聲底變化不大,呈現在眼前的音樂畫面依舊屬於音場開闊的類型,音像也還是很龐大紮實並稍偏向音場前方位置。不過小系統畢竟低端延伸與能量受限多,聲音規模感與能量還是跟大系統差一截,如果用家只是以聆聽小編制的爵士樂或古典樂,以CD6搭配書架喇叭系統也會讓人有種以為聽落地喇叭系統的錯覺,也足以讓人滿足。但是若要真正體驗CD6的完整魅力,大喇叭系統仍是首選,而CD6的聲音表現絕對夠大器。以上談到的都是大家很熟習的Audio Research聲音特質,透過本文我要跟大家說的是他們的聲音比起從前要更加細緻了,以前的Audio Research可能會讓人聯想青春洋溢的年輕美少女,現在的聲音就是年近30的美女,多了一分知性,少了一分外放。舉實例說明,當在播放ECM那張「Melos」弦樂三重奏時,小提琴就散發著很柔美溫潤的光澤,線條也很滑順,尤其是把濾波模式切換至Slow檔位時,聲音更柔美。相對的,您若想要聽到比較青春洋溢的聽感,Fast檔位將會滿足你。聽感最後,我要特別讚美CD6的USB DAC表現,因為就實際聽感,CD6把數位流的聲音拉得更靠近CD唱盤,以往數位流跟CD相較比較缺乏的聲音密度,在CD6的USB DAC功能上差異極小,聲音的密度依舊很高,細節訊息量也很豐富,整體特質也跟聽CD時相同,而這些聽感都是透過播放高解析檔案得到的,擁有CD6的玩家若要同時播放數位流,建議音樂資料庫至少以24/96的高解析音樂檔案尤佳。
張開雙手擁抱經典
經過這次相處,我不但更加確信Audio Research的經典地位,更推崇Fine Sounds集團的努力,不但完整維持這個經典品牌的傳統精神與特色,但又能適度的增添高級感,我相信Audio Research還會持續火紅很多年。
焦點
① 音像龐大立體,略向音場前方靠近,聲音密度很高,空間感也很開闊,整體感就像看一部超過55吋的大型高畫質平面顯示器,而且還是高階款,色彩濃郁度與線條描繪都相當出色。
② 聲音整體的平衡感很好,就算小喇叭系統也能展現出很大器的聲音,特別是播放大編制的片段時,會覺得弦樂群的穩定特別高,讓音樂聽起來有更完整而且正確的架構。
③ 透過選擇Slow濾波模式,就算電路是純晶體設計,也能聽到類似管機的溫暖光澤與豐厚溫暖的中頻質感,高頻也會聽起來特別細緻流暢,聽弦樂特別迷人。
④ 內部電路完全承襲自旗艦機種,獨特的雙時鐘與以雙單聲道模式工作的數類轉換電路,有著很棒的聲音分離度與S/N比表現。
建議
① 就雜誌社內的搭配經驗,CD6的個性很隨和,搭配不同類型的組合都能將自己特質展現,而且不會讓聲音有衝突感,搭配成功率很高。
② 如過想要讓自家書架喇叭系統有著更寬宏大器的呈現方式,CD6會是很好的選擇,但是請要不虧待它,大型系統才是最佳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