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級參考入門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75

【全文輯錄自「u-audio音響共和國」】

在Audio Research(ARC)家族當中,Reference系列是扛鼎之作,原本入門Reference系列的後級是REF 150,身價不低,ARC也知道許多人想進階Reference系列,於是推出了REF 75,功率比REF 150少了一半,價格也少了1/3,這下子可真的讓REF系列的「入場門票」壓低了,更有吸引力,而且是入門Hi End的「參考級」殺手!

價格拉低了 卻依然非常有料

雖然價格拉低了,可是REF 75依然非常有料,如果我們把150瓦輸出功率的REF 150拿來和REF 75一起比較,您就知道為什麼REF 75會那麼吸引人。一樣是全平衡架構,REF 150使用4對KT120功率管,而REF 75使用2對KT120,因為功率管數量減半,所以REF 75的功率比REF 150少了一半。在第一級放大部份,REF 75一樣使用6H30,那是Reference系列後級的共通設計,所以直覺的看REF 75與REF 150,這部「參考級入門後級」基本上就是功率管簡化的REF 150。

如果我們比較REF 75與REF 150的機箱,您會發現REF 75的機箱尺寸和REF 150幾乎一模一樣,但是重量不一樣,代表內部用料不同。REF 75的重量是21.3公斤,而REF 150是34.2公斤,如果只差那2對KT120功率管,重量不會相差12.9公斤,差別還在變壓器部份,因為REF 75只需要輸出75瓦功率,所以變壓器不需要那麼厚重。

還有哪裡簡化?內部線路配置。REF 150的變壓器置中,左右聲道分立兩側,是徹底的雙單聲道設計,而為了更龐大的供電需求,REF 150還有額外的電容群,但到了REF 75,變壓器就擺在機箱後方,兩個聲道的電路板則合而為一,雖然配置也是對稱的雙單聲道,但線路擺在同一塊機板上。現在您看出來REF 75「簡化」在哪裡了!

面板多了兩個錶頭

可是REF 75可不全都是「減法」設計,把REF 150的用料減半就成了REF 75,您可以注意到REF 75的外觀不一樣了,尤其是面板!REF 75的面板多了兩個錶頭,相較之下,REF 150可就省事多了,面板就是一大塊實心厚鋁板,中央只有一個電源開關和燈號。REF 75這麼「厚工」的面板錶頭,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功率顯示,當您播放音樂的時候,錶頭指針會跟著功率變化而跳動。第二個功能則是用來做偏壓調整,面板上的旋鈕是用來切換所要調整的功率管偏壓,靠面板內藏的螺絲調整偏壓。而錶頭的第三個功能就是為了「好看」,ARC自己說這是「復古」造型,這兩個VU錶頭就像是向自家過往的經典器材「致敬」,也增添了REF 75的古樸氣息。

其餘REF 75的設計就和REF 150幾乎一模一樣了,譬如電源插座使用20安培規格,所以一般市售的電源線不能搭配,ARC隨機有附上自家電源線。還有,Reference系列的交連電容都是ARC自己設計的特殊規格,REF 75也不例外。此外,ARC偏好全平衡線路,REF 75也只有平衡輸入,其用意很簡單,就是希望您使用具備平衡輸出的前級。如果不用平衡輸出的前級會如何?功率會減少一半,您總不希望花錢買了大功率後級,卻只發揮一半的功效吧!所以ARC乾脆就捨棄RCA端子,只給您平衡端子。

拿到REF 75後級的時候,本來沒有特別興奮,可是我聽到代理商報出來的價格時,馬上就有興趣了,因為真的是「相對負擔得起」的價位帶。嘿!這可不是普通的ARC後級,而是Reference等級的後級,我還記得之前聽REF 150前身REF 110時,當年搭配了Avalon Indra 喇叭,在U-Audio編輯部裡面聽,真是迷死人了!這部REF 75基本上是繼承REF 150的新後級,除了功率比較小以外,REF 75幾乎直接是抄REF 150,如果您用的不是難推得不得了的低效率喇叭,空間也沒有大到可以在家裡騎腳踏車,75瓦輸出功率也夠實用了。加上REF 75那兩個經典古樸的錶頭,在Reference系列的後級當中,要到REF 250與REF 750上面纔會有,ARC這次可真的讓REF 75這個參考系列的小老弟「有面子」了。

面板上即可調整偏壓

ARC為了追求真空管機「足夠」的功率,他們習慣採用推挽設計,REF 75也不例外,可是推挽線路如果偏壓不準,容易產生交越失真,因此REF 75設計了方便的偏壓調整裝置,就在面板上,您也不需要外接電錶,直接看REF 75面板的錶頭就可以,這部份建議用家使用一段時間後,定期檢查偏壓狀態。調整偏壓不能急,至少讓後級工作至少半小時,然後再來調整,這時候的真空管工作溫度相對穩定,調整偏壓也才夠準確。

試聽REF 75的地點都在U-Audio編輯部,中間我曾經動過腦筋,想把REF 75搬回家聽,推想21.3公斤要自己搬上二樓還算搞得定,不過REF 75的箱子很大,裝箱之後還真不好載,只好作罷。想搬REF 75回家一方面是私心想在家裡試試,一方面是我用的JK Audio PM-10號角喇叭效率很高,拿75瓦的REF 75搭配綽綽有餘,而編輯部裡面可拿來搭配的喇叭效率都不算太高,有點怕REF 75推不動。唉,箱子那麼大,只好拿編輯部裡面比較難推的喇叭來考考REF 75了!

我先拿Admonitor Silver Reference來搭配,前級用的是ARC自家的LS27,訊源則是Audiomeca轉盤與DAC,線材則是全套Tromba。推Admonitor的難題是低頻,這是書架喇叭,效率不高,低頻如果沒有很好的控制力與量感,很容易讓喇叭的高頻飆出來,當年我選這對喇叭當作編輯部的參考,就是要輕鬆試驗擴大機對低頻的控制力,而這對真空管機來說,考驗更大。

強調重量 速度 透明的現代管機

為什麼低頻控制力對真空管機來說更困難?因為真空管機本身的阻尼因數不容易提高,以REF 75來說,阻尼因數也僅有8,一般市面上就算輸出僅35瓦的晶體機,大概阻尼因數都可以做到50以上,真正大功率晶體機很多還做到破千的阻尼因數,可是真空管機就算到了兩百瓦,阻尼因數還是不高,這下子可真的直接「考試」了?

拿效率比較低的Admonitor搭配REF 75,推得如何?比我預期的還要好,原本我擔心REF 75阻尼因數較低,低頻會比較拖拉,可是ARC標榜High Definition,他們不會喜歡昏昏黃黃又軟綿綿的真空管聲調,而是強調重量、速度、透明的現代管機,搭配Admonitor推出來的低頻也是有密度、有重量、清澈通透的樣貌。聽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第四樂章驚天動地的世界末日,波濤澎湃洶湧,定音鼓不時催促,彷彿閃電雷鳴,這些音樂如果重播時沒有速度,就缺乏震撼力,沒有密度,就拉不出緊張的氣氛,隨之而來宛如天堂的第二主題,就對比不出如夢似幻的氣氛。

低頻在沈穩中帶有Q勁

我聽的是誰的版本?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揮舊金山交響樂團。毀天滅地的場景,光用Admonitor催起來還是不夠猛烈,那不是REF 75不夠力,而是喇叭本身的限制,這畢竟是一對書架喇叭。我想換個真正大型喇叭來試試看REF 75的身手,雖然REF 75已經是「最便宜」的Reference系列後級,可是身價還是有的,相對便宜的價錢還是要個幾十萬,如果推不好大喇叭,那還是有限制的,所以REF 75的「第二階段」試聽,換上了Dali Epicon 8,一樣聽Micheal Tilson Thomas指揮的馬勒第一。

換了Epicon 8,REF 75更顯生龍活虎!是Admonitor太難推了嗎?是的,比較上來說,Epicon 8比Admonitor還難推,因為Epicon 8擁有兩個8吋低音單體,低頻量感手到擒來,絲毫不費力,可是向下延伸的低頻要控制得好,那就比Admonitor還難了。同樣聽「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毀天滅地的末日由鐃鈸破金掀起,定音鼓猛力敲打,銅管群火力全開,一層又一層地反覆鎚打,猛爆的聲響加上緊張的弦樂,導奏火力全開,衝殺進入第一主題彷彿力竭,卻又再度拉起強勁的力道。REF 75推出Epicon 8的低頻量感,沈穩之中帶有Q勁,彷彿雷聲一般的定音鼓,份量十足,而且力道的變化非常逼真。

從第一主題要進入第二主題之前,定音鼓由重而輕,REF 75把這一段表情掌握得很好,那低頻的份量逐漸消退,因為緊跟著第一主題的第二主題,打擊樂和銅管群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只有弦樂拉奏宛如天堂一般的音樂。是啊!這就是馬勒,他總會把我們逼到絕境之中,彷彿一切都沒有希望,卻又把我們拉到天國一般的境界。可是在第二主題後半銅管與打擊樂又進來了,即便在宛如天堂的境界中,末日的陰影還是如影隨形。在馬勒的輕與重之間,REF 75把Epicon 8駕馭得很好,第二主題如煙似霧地消散而去,世界末日的主題又回來了,由輕而重,從無到有,短暫的寧靜馬上又進入恐怖的末日風暴,REF 75推著Epicon 8,那兩只8吋低音單體劇烈地晃動著,看似快失控了,但那低頻的力道依然強勁,劇烈震盪著聆聽者的心靈。

尾韻收圓的彈性具豐潤感

作為真空管機,REF 75的性能真的不簡單,它的低頻渾厚又有量感,速度也很快,但是依然維持著真空管後級的Q度。同樣推Epicon 8,我還與Moon的大功率晶體機比較過,Moon推起來的低頻更乾淨、更快速,您可以感受到晶體機的犀利凌厲,而在REF 75上面,低頻段的強悍程度略遜於大功率晶體機,可是尾韻收圓的彈性,則多了一分豐潤感,我想這就是真空管後級的魅力,也因此ARC這麼多年來依然維持製作真空管機的傳統吧。

大場面難不倒REF 75,換上室內樂小品來聽。咦?連馬勒都能過關,幹嘛還要聽室內樂?推挽線路的後級雖然可以克服真空管機功率較小的問題,可是推挽線路的交越失真,很容易影響聲音的純淨度,所以大功率考不倒REF 75,它能表現好「百煉鋼」,換上室內樂則是要考驗REF 75的「繞指柔」。我選了一張相對比較老的錄音,巴倫波因、杜普雷與祖克曼合作的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不過這是最近的「全集重發」,重新處理過後的版本背景相對乾淨許多,而且,標題雖然是貝多芬,這9 CD一套的貝多芬全集裡面,竟然藏著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三重奏,而我聽的就是這首曲子。

這首曲子迷人在哪裡?完全是浪漫晚期美得無法形容的氣氛,如果您的音響器材「不浪漫」,恐怕會聽得有些不對味。什麼就做音響器材不夠浪漫?就是真實之中還要帶著一些不真實,寫實之外還要寫意,REF 75在這方面的表現確實迷人。怎麼樣寫實之外還要寫意?這首a小調鋼琴三重奏從鋼琴開始,固定的旋律彷彿波浪一般,大提琴跟著唱起如歌一般的主題,小提琴隨之呼應,當小提琴與大提琴對位交織之時,鋼琴則在底層好像洶湧波濤一般,搖晃著對位的弦樂,隨後鋼琴接手主題,小提琴裝飾著鋼琴,大提琴變成底部搖晃的聲浪。

Hi End入門級殺手後級

奇怪,我怎麼都在寫音樂?這不是REF 75的評論嗎?來,讓我們回歸REF 75的聽感,這張錄音時間稍早,所以錄音本身帶有些許毛邊,那是早期類比錄音轉成數位之後不可避免的瑕疵,而且錄音動態對比也比不上現代的錄音,這些錄音本身的問題,在REF 75身上都聽得到。沒錯,您可以感受到錄音本身的久遠,但是REF 75把音樂的層次肌理有血有肉的呈現。

我專注在音樂上,不禁想著巴倫波因彈奏鋼琴的神態,杜普雷與祖克曼為在鋼琴旁邊,為了把大提琴與小提琴錄得均衡,拉奏大提琴的杜普雷應該是坐在一個木製平台上,位置較高。是的,REF 75在寫實的能力上,就是這麼真切,即便是老錄音,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錄音現場的細節,可是浪漫之處在哪裡?大提琴,REF 75表現大提琴真是魅力十足,雄渾與張力並陳,在激情的樂段當中,我幾乎要想見杜普雷在錄音室與巴倫波因四目相接的情境了。

以目前Reference系列的產品線來說,旗艦是REF 750,坐擁750瓦大功率,身價不凡,可是入門等級的REF 75,雖然只有老大哥1/10的功率,可是Reference系列那種「既真實又浪漫」的音樂表現能力,輸給老大哥的就是功率了,或者我們該這麼說,REF 75有著ARC參考等級的正宗血統,在音質音色上是不折不扣的Reference,如果您並不追求「無堅不摧」的驅動力,卻更要求音質的美感,那麼REF 75絕對是性能價格比超高的「Hi End入門級殺手後級」。

器材規格
形式:真空管後級擴大機
輸出功率:75瓦 x 2聲道
使用真空管:KT120 x 4支,6H30 x 2支
頻率響應:0.7 Hz ~ 75 kHz
輸入阻抗:300k歐姆
尺寸:483 x 222 x 495 mm(寬x高x深)
重量:21.3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