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能的一體機Audio Research GSi75綜合擴大機
【全文輯錄自「u-audio音響共和國」】
在2014 年慕尼黑音響展上,我首度見到Audio Research(ARC)新推出的GSi75 綜合擴大機,這是ARC 全新世代的「伽利略系列」(Galileo Series,G Series)的中堅主力產品,一起登場的還有GSPre 前級與GS150 後級。如果要以功能論英雄,這部GSi 75 可說是「無所不能」的一體機,把所有聽音樂所需要的功能全都納入了,而GSi 75 也標示了當代頂尖綜合擴大機的設計大趨勢。可以數位直通的全功能機種
全功能一體機比起傳統的綜合擴大機,設計概念上有些不同。但怎麼稱之為「全功能」呢?傳統上綜合擴大機就是把前級與後級合而為一,不用費事地使用分離的前後級,系統更為簡單、方便、易用,可是現在新的全功能機種還加上了數位解碼DAC,讓綜合擴大機可以「數位直通」,如果再加上唱頭放大功能,那就數位類比通吃,只要一部頂級綜擴,任何訊源都可以連接在GSi 75 上面。
來,讓我們看看GSi 75 有多麼「無所不能」!首先,GSi 75 配備了唱頭放大,這代表如果您想加入黑膠文藝復興的行列,GSi 75 已經「準備好了」,而如果您是黑膠玩家,GSi 75 可不是配備一個「陽春」唱頭放大給您,它可是具備完整的功能,可以調整阻抗與負載數值的唱頭放大線路。
第二、GSi 75 加入了DAC 數類解碼功能,而且與唱頭放大一樣,在GSi 75 都是「獨立」的線路,而且是陽春線路。怎麼說GSi 75 的DAC 不陽春?它有三組數位輸入,包括光纖、同軸與USB,如果您用電腦聽音樂,連接USB 最方便,但如果您有CD 轉盤,連接同軸數位也沒問題。那光纖輸入呢?雖然音響迷總是會嫌光纖輸入的音質,沒有同軸輸入來得好,但是如果您希望讓GSi 75 能夠「無線」連接手機(甚至電腦),那麼買一個Airport(或任何具備光纖輸出的AP),用光纖連接到GSi 75 上,那麼您的手機、平板或電腦,就可以利用Airplay「無線」推播到GSi 75 上面。所以,GSi 75 一口氣配備這三組數位輸入,並不是備而不用,實際上每一組數位輸入都有其用途的!還有,GSi 75 內建的DAC 不僅具備24/192 的高階數位解碼,同時也支援到DSD,規格上一點都不輸給現行單機DAC。
第三、如果您同時也是耳機玩家,或者有耳機擴大機的需求,GSi 75 一樣給您耳擴。本來以為GSi 75 只是把前級部分拉出一組耳機輸出,拆了機才發現耳擴有獨立的線路,可見ARC 對這部分的重視。不過,我們仔細看了一下線路,這個獨立的耳機放大線路似乎是獨立在真空管線路之外,也就是說這部分是晶體放大,想想也對,真空管耳擴的難題就是底噪,或許因為如此,所以GSi 75 裡面的耳機放大線路改用晶體放大,這樣音樂背景才夠安靜。
既現代又古典
GSi 75 數位、類比通吃,外加耳機放大這三項功能表過,我們再來看看G Series的工業設計。任何看到GSi 75,絕對可以把造型與ARC 連接在一起,可是也一定會覺得GSi 75 感覺不一樣了。哪裡不一樣?機身變得更圓滑,雖然依舊是銀白色機箱,可是面板少了ARC 經典的黑色把手,改到機器後方兩側,搭配上變壓器與機箱的黑色框格,整體設計更有型。這是ARC 加入Fine Sound 集團之後的整合成果,由集團工業設計師Livio Cucuzza 操刀,以傳統ARC 設計為元素,譬如前級GSPre 就取材自1970 年代的SP-3 前級,目的就是要把G Series 設計得「既現代又古典」。我在慕尼黑音響展第一眼看到G Series 的時候,就覺得G Series 的工業設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真的是嶄新的ARC 世代。GSi 75 採用KT-150 功率管,每聲道兩只,輸出功率達到每聲道75 瓦。過去ARC大多使用6550 真空管,這是1955 年美國Tung-Sol 推出專門為音響設計的功率管,ARC 長期使用,一直到2010 年他們才換裝KT120 功率管,取代6550。KT120的設計與6550 不同,可以提供更大的電流量,功率更大,現在大多數ARC 的功率擴大機都使用KT120。
相較於1955 年就推出的KT120,KT150 就是非常新穎的功率管了,Tung-Sol在2013 年下半年才推出,它的屏極電壓更高,電流量更大,所以能擠出更大的輸出功率,ARC 的設計團隊在2013 年底開始測試KT150,認為這款新型的功功率管在使用壽命與聲音表現上都更好。ARC 的首席試聽工程師Warren Gehl 說:「與KT120 比較起來,KT150 的聲底更厚實、更具權威感,讓人一聽就感覺這是更威猛的功率擴大機,音色豐潤又飽滿,同時具備相當優秀的暫態反應速度,聲音快速又純淨。」其實Warren 對KT150 的超高評價講得更多,我沒一併寫出來,就怕像是廣告詞。總之,從KT120 換成KT150,也標示著GSi 75 與傳統ARC 產品不同的創新之處。
從外觀來看GSi 75,它不僅保留了ARC 的傳統元素,帶有復古的味道,同時具備相當新鮮的設計感,就連遙控器都升級了。以前ARC 遙控器多是塑膠製,尺寸也不大,但GSi 75 配備的遙控器採用金屬CNC 車製,比之前的塑膠遙控器質感大幅升級,拿起來操作的手感真好,但遙控器按鍵的樣式沒變,老ARC 玩家一拿起來就會覺得有熟悉感。
還有,這個升級過後的GSi 75 遙控器,可千萬不能搞丟了,為了減少GSi 75 面板的控制按鍵,ARC 這次把許多功能做在遙控器上面,萬一沒有遙控器就不能操作。我怎麼發現的?送來的GSi 75 是全新品,費了一番功夫把螺絲卸下來,裝上全新的KT150 功率管與6H30 訊號管,下一步就是開機。然後呢?我想調整偏壓,面板上看了半天,怎麼樣就是找不到Bias 的設定按鍵,可是說明書上明明就寫著「請按Bias 鍵進入偏壓設定」啊?難道我的英文不靈光了?這才想到可能功能做在遙控器上了,趕緊把遙控器拿出來,沒錯,Bias 設定就在這裡。
GSi 75 的偏壓設定為65mA,設定也超簡單,按下Bias 鍵之後,會進入V1 第一只功率管的偏壓調整,用ARC 隨機附贈的塑膠小一字起子,從機器側面的V1調整螺絲旋轉,就會看到面板上的數字變化,調整至65mA 即可,其他功率管調整以此類推。調整偏壓要注意兩件事情,首先要讓機器充分熱機,我的方法是讓機器輕鬆唱歌30 分鐘,然後再來調整,其次是反覆調整,從V1 到V4 至少反覆兩次,這樣偏壓可以調整得更準。
不僅是偏壓調整功能做在遙控器上面,GSi 75 的唱頭放大負載調整與DAC 昇頻設定,也都要靠遙控器切換,還有,音量左右平衡(Balance)也得靠遙控器。雖然沒有遙控器,靠面板也能切換檔位、控制音量,但是細部微調的功能,缺了遙控器就不能設定了。
雖然我說GSi 75 幾乎無所不能,數位類比通吃,可是實際使用之後倒是發現了GSi 75 一點小小的「不能」。哪裏不能?沒有直接輸出數位訊號的端子!有人想問綜合擴大機何必要做數位輸出呢?答案是為了錄製黑膠,現在有不少玩家把黑膠用高解析度檔案格式,轉錄到電腦硬碟裡面,香港的LPCD 也是類似的轉錄,只是載體使用CD,如果GSi 75 加上這個功能,那就更厲害了。不過要加上去可能還要加錢,而且又不是每個人都用得到,或許可以建議原廠把數位輸出變成選購配備,這樣想轉錄黑膠的朋友就有福了。
數位昇頻與濾波模式可調
試聽GSi 75 的過程都在U-Audio 自家聆聽室,數位訊源搭配Pioneer LX-88 全能藍光機,類比輸出與數位輸出都用上了,這樣我可以比較LX-88 與GSi 75 的DAC 聲音差異。用LX-88 的類比輸出,音質顯得精緻細膩,一副清秀佳人的模樣,而使用GSi 75 內建的DAC 時,則更顯厚實飽滿。還有,GSi 75 的數位昇頻可以切換,另外數位濾波也有Fast 與Slow 兩段可調,Fast 聽來乾淨俐落,而Slow 則相對柔和一些,這些昇頻與濾波的調整變化很明顯,代表GSi 75 的「可玩之處」,您可以輕鬆改變DAC 的設定找到喜歡的聲音質地。
喇叭的部分選定U-Audio 自家參考喇叭Admonitor Silver Preference 加低音柱。在聲音表現上,GSi 75 與外觀一樣有新鮮感,ARC 傳統上標榜High Definition,可是GSi 75 則增添了更為溫暖色調,相較於過去對ARC 聲音理性均衡的印象,GSi 75 更顯得感性浪漫,這或許是因為納入Fine Sound 旗下,ARC設計團隊與McIntosh 的技術團隊互相交流,對聲音的調校融入了新的觀點。總之,在剛強真實之外,GSi 75 還多了一分溫柔婉約,音樂聽起來更顯精緻之美。
我想先舉小提琴為例,聽小提琴要能乾淨爽朗,同時兼顧溫暖厚實,這是相當不容易達到的均衡,可是GSi 75真能兩者兼顧。譬如聽茱麗亞費雪拉奏的「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音樂本來就浪漫至極,慢板時小提琴百轉千迴,GSi 75 把小提琴的濃郁滋味表現得很好,但又不是濃得化不開的樣貌,而是展現演奏者所想要表達的濃烈情感,而小提琴向上翻揚之際,弦樂的細膩表情,加上圓潤又帶著甜美的尾韻,聽來更顯深情。在深情的慢板聽罷,緊接著是熱情的快板,小提琴有如捲起千堆雪,雨點似的音符一顆顆迸發出來,GSi 75 的控制力在這裡顯現出來,合奏的鋼琴厚實又有份量,提供穩固的中低頻段,對比小提琴的清越激昂,而GSi 75 雖然是真空管機,可是表現慢板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一顆顆的音符清晰又有彈跳力,這樣聽「流浪者之歌」才夠過癮。
低頻量感與控制力超出對75 瓦的預期
每聲道用上一對KT150 真空管,GSi 75 的輸出功率標示75 瓦,看起來沒有特別偉大,畢竟同價位許多晶體機都以百瓦起跳,如果是Class D 還能上看五百瓦,相較之下GSi 75 的75瓦似乎有點小兒科,可是我搭配著Admonitor Sliver Preference,又加上低音柱,其實很不好推,可是GSi 75 在低頻段的量感與控制力,都超出我對75 瓦的預期。譬如路易阿姆斯壯與艾拉費茲傑羅的經典對唱,聽「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s off」,人聲本來就是真空管機的強項,GSi 75 把爵士大媽甜美又有味道的嗓音,唱得厚實有勁,而爵士大叔的則顯現出嗓音中獨特的顆粒感,背後樂團Double Bass 低頻段的撥奏,牛筋味十足,一顆顆的低頻躍動,帶出Swing 的熱烈氣氛,GSi 75 不僅低頻量感充沛,而且收束Q彈有勁,不是鬆垮垮、軟趴趴的低頻,這才能讓音樂的現場感氣氛更為強烈。當然,我知道這是一張錄音室作品,可是在GSi 75 略帶暖色調的襯托下,增添了聆聽時對音樂現場的想像。
喜歡測試低頻,當然不能錯過Rebcca Pilgeon 的「大烏鴉」,其中「Spanish Harlem」的音樂開始得簡單,低音貝斯撥奏,厚實的低頻伴奏著Rebecca Pigeon 清亮甜美的嗓音,編曲形成強烈的對比。隨後鋼琴、小提琴與打擊樂器才逐段加入,音樂氣氛越來越熱鬧。GSi 75 呈現出很乾淨的音樂背景,聲底通透,低音貝斯的顆粒分明,富有彈性,撥奏的勁道Q 彈又輕鬆。而且GSi 75 的低頻還有細節,您可以聽出低音貝斯的細微變化,那些共鳴與琴弦震動的音樂細節,清楚地告訴您這是低音大提琴撥奏,而不是電貝斯。
清亮的高頻延伸 高亢卻不緊繃繼續考驗GSi 75 的低頻,拿出「Accuphase 測試片第二集」,聽困難的「巴哈觸技曲與賦格」,音樂是富閣,簡單的樂句一層一層疊出聲音的厚度,可是樂器是困難的管風琴,尤其是管風琴清亮與厚實的對比,更是考驗擴大機的控制力。GSi 75 展現清亮的高頻延伸,聲音高亢卻不緊繃,而管風琴在低頻段持續的空氣推動感,在GSi 75 可以感受到穩定的低頻氣流感,更顯得出高低頻段音符交織在一起的和聲之美。有些擴大機因為低頻段控制力不足,管風琴低頻一催,馬上就鬆垮垮的,缺乏密度與形體,更不用說推出空氣的流動感,自然讓高頻段的音符顯得混亂,我很驚訝GSi 75 只有75 瓦,卻能讓人「魚與熊掌得兼」。
雖然長久以來Hi End 的原則都是「分離式單機」,盡可能讓每一樣功能都獨立,可是也讓音響越玩越複雜,越玩越困難,好像天天都在搞器材,卻少了聽音樂的樂趣。GSi 75 這樣幾乎無所不能的綜合擴大機,不僅功能齊備,而且無論是設計、製作與用料,全部都是Hi End 等級的標準,不僅聲音表現水準超高,而且一部擴大機解決所有數位與類比訊源的需求,在聽過GSi 75 超乎預期的聲音表現能力之後,我不禁要思考:真的需要把音響系統搞得那麼複雜嗎?一部GSi 75 不也能讓我們快樂地享受音樂之美嗎?或許,就是有越來越多消費者想要「單純」地享受音樂,才讓GSi 75 應運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