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孚 Audio Research 專訪行銷經理 Brandon Lauer

【全文輯錄自「普洛影音網」】

Aug 03 / 2015

趁著八月份TAA國際Hi End音響大展開跑前,Audio Research原廠人員來到台灣,代理商告知這次由他們的總經理出馬,於是本公司由老闆親自領軍,帶領音響論壇與新視聽雜誌共三位編輯來到敦化北路的鈦孚總公司。一見面這位總經理就讓我們嚇了一跳,看起來實在太年輕,一點也不像事業集團的總經理。經過一番自我介紹後,原來Brandon Lauer先生是Audio Research的行銷總經理,但是Find Sounds集團旗下有許多品牌,Lauer先生是其中一位管理產品銷售的主管。其實,Lauer先生看起來雖然年輕,他說自己已經40多歲了,除了在FindSounds集團上班以外,本身也擅長大提琴,演奏資歷超過25年。

Brandon Lauer先生不僅看起來年輕,口才也相當好,不管甚麼問題他都能回答出一番道理。這次專訪主要是想幫大家問一下GS系列中最新成員GSi75的狀況,因為它不僅是一台綜合擴大機,還包含了USB DAC、唱頭放大與耳機擴大機在內,堪稱最便利又划算的選擇。Lauer說無論是哪一個價位帶的ARC擴大機,它們都具備相同的聲音特徵,最大差別在於輸出功率的大小。GSi75在USB DAC部分採用了TI的PCM1792A 晶片,訊號管部分依然是6H30,功率管則改成KT-150。既然推出了像GSi75這種輸出功率比較小的機種,為何不乾脆做一台單端電路的產品呢?

Lauer說雖然創辦人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ARC一直秉持著他留下來的理念。重播音樂必須再生出該有的細節、動態、速度,所以推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單端電路雖然擁有很棒的音樂性,但是不符合ARC一貫的理念,而且會購買單端機的客群也不是ARC的目標,因此我們目前沒有推出單端電路機種的打算。

2這專訪談內容當然脫離不了最新的GS系列商品囉!

既然GSi75包含了USB DAC,為什麼不乾脆納入網路串流功能?Lauer說ARC從來不追求流行,尤其是數位產品規格更新如此快速,例如:環繞擴大機,幾乎每年都推出新規格,相較於我們平均3到5年才改版的速度,實在是過於頻繁。本公司希望消費者買到的是可以使用很久、不容易退流行的產品。況且依照GSi75內建功能,已經可以滿足現代消費者喜愛Life Style的需求了。可是在一台機器中同時放入數位與類比電路,難道不怕雜訊干擾的問題嗎?要說不怕那是騙人的,我們當然知道雜訊會影響到聲音。因此,我們在電路配置上很用心,把數位跟唱放電路刻意拉開距離,並且使用了相當多消除雜訊的技術,以免影響到音質的純淨度。

3比較可惜的是現場沒有看到GSi75綜合擴大機,我只在本公司看到一台。

從GS系列新穎的外觀設計看來,大家不免擔心它們已經不再具備ARC器材傳統的聲音了,不過Lauer告訴我們公司內有位任職19年的資深員工Wrren Gehl,任何一部產品開發的最終階段都需經過他試聽驗收,用來維持ARC一貫的聲音特性,甚至連贈送的電源線也是經由他驗收,聲音必須符合機器的特性才能跟機器一起交到消費者手上。不單是電源線,連機器的機殼要用什麼材料,也要透過他試聽後決定,像GS系列的面板材料,就是他決定要用的。因為Gehl先生對於「聲音」有過人的記憶能力,所以公司才能依照他的要求,跟供應商訂做適合產品聲音的零件。看來就算ARC改變了外觀,連電路板材料也跟過去不同了,只要有Gehl在公司,還是可以維持ARC一貫的聲音特性。

4GS150質感大幅度提昇,但保留了諸多ARC外型的經典元素,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

另外,我們也看到GS系列選用了新的功率管KT-150,它獨特的外型可以降低麥克風效應,同時性能也比KT-120更好。那麼要怎麼配對真空管呢?每一批進到公司的管子都必須先Run in兩天,等到它穩定之後才開始測試、配對。你可以看到出廠的管子上都有兩個數值,那就是我們測試出來的結果。事實上,我們連JFET也是這樣配對,你看到晶體外表上塗有色條,那就是配對過後的記號。既然真空管經過挑選,是不是把數值比較好的用在高級機種上呢?Lauer回答確實是如此,素質最好的管子都運用在Reference系列上,用以維持最高的聲音品質。

5前級的手把被取消了嗎?其實沒有,只是換個位置到後面去了。

自從ARC加入Find Sounds集團後,我們看到同集團品牌之間技術交流,GS的外觀就是由同集團中設計部門提供點子。未來ARC會不會也帶點McIntosh或Wadia的聲音特色呢?Lauer笑說集團大老闆從來不會干預ARC產品的聲音走向,而且McIntosh無論是外觀還是聲音風格都跟我們有極大的差異,他們比較像是American Muscle Car或Harley-Davidson,跟ARC創辦人一直以來的理念不同,所以不會出現那樣的情況。

6GS系列上不難看出 「基於ARC,更勝於ARC」 的種種設計概念,無論表面的精細度,機箱每處細節,甚至是功率表,通通都超越以往的質感

那麼GS系列未來會不會推出單獨的耳機擴大機呢?Lauer說公司了解到現在市場流行趨勢,在GS pre與GSi75上面都已經有耳機輸出了。如果要推出「單獨」的機種,可能會是6000到8000美金的產品,但是市場上有多少人能接受如此高價位的耳機擴大機呢?所以我們還在討論,這方面暫時還沒有結論。

7

Brandon Lauer先生不諱言說數位流是目前市場的趨勢,所以在新一代GSi 75放入了USB DAC,也是向市場靠攏的決定。 Mr. Lauer也說,將這麼多實用的功能集中於一台擴大機上,一方面也是想讓這個Hi End產品,增添些許「Life Style」的味道,讓用家享受一絲不苟的高階音響產品時,也可以在生活上有更多元的應用,可能隨時想接個電腦聽網路電台、串流音樂都可以不必煩惱。

別忘了GSi 75還具有唱放功能,果然黑膠復興也是並行的市場活路,更讓這部綜擴CP值再往上加了不少。然要做到這麼多功能,內部電路設計就要非常小心,因為功能越多,不同元件干擾就多,所以內部線路設計與各部零件、線材的屏蔽就非常重要。 Mr. Lauer說譬如在內部上來看,唱放線路就在最邊緣,離其他所有線路都很遠,因為唱放必須放大頭非常微小的信號,受到一點干擾就會造成很大的雜訊,所以特別對線路上的安排有所考量。另外在各種屏蔽層的用料上也都是經過不斷的測試與配對, Mr. Lauer說隔絕、屏蔽固然對訊號的純淨度有幫助,但是這些阻隔對聲音的影響並不一定是全部正面的,所有屏蔽的使用必須經過實際用耳朵測試,才能知道效果好到什麼程度,有時候過度的阻隔也可能造成聲音不正確。 Mr. Lauer一再強調「平衡性」,是製作器材時他們最注重的部分。而經過最佳調校之後,Mr. Lauer表示原廠對於GSi 75所有功能,包括耳擴、唱放、USB DAC、綜擴等不同功能所唱出的聲音都非常滿意,即使功能做多,但 Audio Research絕不允許不專精、做表面的事情在他家產品上出現,所以請用家放心,每一項功能背後都絕對是最嚴苛的設計與測試。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好聲!

Mr. Lauer說GS150這個表頭指針,也是花了他們相當多心血設計打造,他說這個部分的設計靈感是來自於50年代美國國產汽車的時速與轉速表!非常有意思。

Mr. Lauer說GS150這個表頭指針,也是花了他們相當多心血設計打造,他說這個部分的設計靈感是來自於50年代美國國產汽車的時速與轉速表!非常有意思。

而頂版的壓克力蓋板絕對不是降低成本!是經部不同材料下去測試之後,認為壓克力板各方面表現,如抑振效果 等較優秀,聲音也比使用其他材質好,所以最終才使用這個材質,每一細節的背後都是精密的微調與實測才決定 的。

而頂版的壓克力蓋板絕對不是降低成本!是經部不同材料下去測試之後,認為壓克力板各方面表現,如抑振效果等較優秀,聲音也比使用其他材質好,所以最終才使用這個材質,每一細節的背後都是精密的微調與實測才決定的。

10

美國管機老牌Audio Research加入義大利Fine Sounds Group集團之後,相信大家都有點擔心Audio Research會不會偏離了傳統路線?這次行銷經理Brandon Lauer來訪,明確的告訴我,Audio Research的DNA絕對不容改變,即使創始人Bill Johnson已於2011年去逝,但是Audio Research至今依然秉持Bill的音響重播理念與聲音走向。Fine Sounds Group不會干涉Audio Research的線路或聲音,不過集團旗下的品牌之間,倒是時常分享新的技術發現與經驗,例如有某一個品牌發現了不錯的晶片,或是導入了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就可以與其他品牌分享。

除此之外,Fine Sounds Group對Audio Research造成的最大改變,主要在於工業設計上的幫助。Brandon特別推崇Fine Sounds Group主導工業設計的Livio Cucuzza,這位年輕的設計師在義大利西西里島長大,家裡開的就是音響店,從小被音響器材環繞,最愛的品牌之一就是Audio Research。前陣子推出的「G系列」,就是出自Livio手筆。

資深音響迷應該都知道,Audio Research雖然一向不重視外觀,但是他們的產品造型卻有很強烈而且一致的特徵,Livio到底是如何「重塑」Audio Research的器材外觀?與其將舊設計砍掉重練,Livio選擇親赴AudioResearch原廠,深入他們的產品庫房(archive),這裡保存了Audio Research歷年所有產品,甚至包括Bill創立Audio Research之前的作品。Livio在這裡仔細觀察Audio Research的產品特徵之後,才終於設計出G系列。簡單的說,G系列是Livio向Audio Research歷代經典致敬之作,是比Audio Research還要AudioResearch的工業設計作品。

上圖是Audio Research的經典前級SP3,推出於1972年,也是Livio致敬的對象,G系列那充滿復古風情的旋鈕,就是取材自SP3。此外面板上的框線,也與SP3遙相呼應。

上圖是Audio Research的經典前級SP3,推出於1972年,也是Livio致敬的對象,G系列那充滿復古風情的旋鈕,就是取材自SP3。此外面板上的框線,也與SP3遙相呼應。

G系列GS150後級的面板layout與三表頭的設計,靈感則來自於1979年推出的D-79後級。當然,GS150的設計要優雅的多,這次訪問Brandon,我才知道這三個表頭竟然是特別為G系列量身打造的特別定製品,成本非常昂貴,不過視覺效果也非常出色。Brandon還透露,這三個表頭除了向當年銘器致敬之外,靈感還來自於1950年代美國大車的時速表。

G系列GS150後級的面板layout與三表頭的設計,靈感則來自於1979年推出的D-79後級。當然,GS150的設計要優雅的多,這次訪問Brandon,我才知道這三個表頭竟然是特別為G系列量身打造的特別定製品,成本非常昂貴,不過視覺效果也非常出色。Brandon還透露,這三個表頭除了向當年銘器致敬之外,靈感還來自於1950年代美國大車的時速表。

17

到底Audio research追求的是什麼樣的聲音走向?創始人Bill Johnson先逝之後,他們又是如何把持AudioResearch的聲音特質?這應該是所有音響迷都想知道的問題。Brandon告訴我,Audio Research從創始之初,就是以大功率管機的形象打響名號,這種設計與Bill Johnson追求的重播風格密切相關,Bill重視的是音響重播的動態、速度、細節,這三個要素是正確重現音樂原貌最基本關鍵,小功率關機或許也可以具備這三個要素,但前提是必須搭配高效率喇叭,大功率管機則沒有這個限制,可以適應更多的喇叭搭配,所以直到今日,Audio Research都依然堅持大功率理念。

問題是,Audio Research歷年來推出的型號眾多,要如何維持聲音走向的一致呢?Brandon透露,AudioResearch有一位最後把關的「金耳朵」,這位Warren Gehl在Audio Research已經服務超過19年,不但聽覺敏銳,而且擁有異於常人的「聽覺記憶力」,有辦法清楚的指出每一款產品之間的聲音差異。直到今日,每一款Audio Research研發中的產品,都要經由Warren親自試聽,確認聲音符合「Audio Research之聲」,只要他認為聲音不對,就要退回重新調整。令人驚訝的是,Warren試聽的不只是研發中的新產品,還包括Audio Research每一部出廠的器材!是的,你沒聽錯,每一部器材在出廠之前,都必須通電、接上系統,由Warren親自試聽,確認功能正常,聲音沒有偏差,才能送交到全世界每一個代理商與每一位用家的手上。放眼Hi End音響界,能做到100%聆聽確認的廠家,恐怕只有Audio Research一家了!

許多音響迷認為美國器材豪邁有餘,細膩不足。對Audio research來說,這種刻板印象並不成立,以往他們的器材外觀雖然不假修飾,但是對於細節與調音的講究卻超乎想像。Brandon告訴我,Audio Research每一款器材的電容都是特別定製品,每一顆輸出變壓器都是由一位長年在Audio Research任職的專家特別設計,內部結構非常複雜,不是一般廠家可以製造。除此之外,每一款器材使用的電路板、機內配線、甚至配線絞繞的次數,全都是無數次調音比較之後的結果,一切的設計都是以好聲為前提。這也就是為什麼仿製Audio Research的線路不難,但是要做出一樣的聲音卻很難的原因。

許多音響迷認為美國器材豪邁有餘,細膩不足。對Audio research來說,這種刻板印象並不成立,以往他們的器材外觀雖然不假修飾,但是對於細節與調音的講究卻超乎想像。Brandon告訴我,Audio Research每一款器材的電容都是特別定製品,每一顆輸出變壓器都是由一位長年在Audio Research任職的專家特別設計,內部結構非常複雜,不是一般廠家可以製造。除此之外,每一款器材使用的電路板、機內配線、甚至配線絞繞的次數,全都是無數次調音比較之後的結果,一切的設計都是以好聲為前提。這也就是為什麼仿製Audio Research的線路不難,但是要做出一樣的聲音卻很難的原因。

堅持只做最好專訪Audio Research國際行銷經理Brandon Lauer

【全文輯錄自「u-audio音響共和國」】

Aug 03 / 2015

ARC_1

從一家公司的用人,就能看出這家公司的未來。擁有45年歷史的Audio Research(後簡稱ARC)絕對有資格自稱為Hi End音響界的老兵,但它絕非僅是伏櫪老驥,在與ARC國際行銷經理Brandon Lauer相談之後,我十分樂見將來ARC的發展。

Brandon Lauer加入ARC約有四年,在此之前他則是從事Hi End音響的經銷工作。別看到他那陽光活潑的樣子就以為他少不更事;錯了,前前後後他已經在音響業務圈打滾了將近18年。您要不猜猜看他是學什麼出身的 呢?答案是古典音樂,主修的是大提琴。所以我才說ARC不簡單:找個會拉生意的業務,表示這個公司看重的是營業額;找個本身喜愛音樂的大提琴手來當業務, 他賣的就不只是器材,而是對音樂的熱情。而且Brandon還不只會拉琴,本身還很喜歡攝影,對平面設計軟體也頗為熟悉。他自己告訴我們,ARC有很多器 材照片都是出自他手,許多原廠海報和廣告也都是Brandon的傑作。

這位帥氣的青年就是Audio Research的國際行銷經理Brandon Lauer,他正在跟我們介紹ARC怎麼嚴格測試購進的真空管。

這位帥氣的青年就是Audio Research的國際行銷經理Brandon Lauer,他正在跟我們介紹ARC怎麼嚴格測試購進的真空管。

臺北TAA音響展不僅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音響展,在國際間也受到Hi End音響圈的重視,每年都有許多原廠人員特地排程前來。距離TAA展還有10天,Brandon Lauer卻提早來了,因為他這一趟主要是為著參加香港展,但順道來台宣傳一下Audio Research Galileo系列,特別是從去年曝光後,一直受到注意的GSI75綜合擴大機。這台新綜擴有多受市場期待呢?鈦孚朱總經理告訴我,他等了好久,遲至上個月才終於拿到3台。

復古樣貌取材歷史機種

ARC的Galileo系列之所以受到重視,一方面基於這是ARC近兩年新推出的系列,而且是以參考級器材的態度製作的產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該系列的造型,對於不知情者,就算是早就認識Audio Research這個牌子的老發燒友,大概也很難把Galileo系列(後稱G系列)跟ARC聯想在一起。對此,Brandon告訴我們,G系列的外觀其實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參考了他們已過舊型產品的設計,融合多款產品的式樣與概念,才孕育出G系列這兼容復古樣貌的產品。

說到這裡,Brandon從他的MacBook找了幾張照片給我們看並解釋,ARC有個存放舊款器材的歷史器材間,裡頭擺放了ARC歷年產品,還包括從未上市的原型機種,那些都是已逝的創辦人William Z. Johnson的心血;此外,裡頭還收藏了多款早期Johnson所修改的Dynaco器材。G系列就是在這間「ARC博物館」裡面配對出自己的基因。G系列的旋鈕設計便取材自Sp-1到SP-3等老前級,GSPre的前面版也是從SP-3上找到靈感,GS150則是受到D-79後級上醒目的三表頭的啟發。因此,Brandon形容G系列是一種「回顧往昔而有的新面貌」(A new look by revisiting the past)。為什麼ARC這次要這樣大幅翻修他們的器材外貌呢?Brandon說ARC向來把開發重心放在器材性能與聲音表現上,外觀設計並非他們的強項;但今天人們購買東西除了重視品質,還要有視覺上的刺激,好的外觀設計可在第一時間建立起消費者與產品間的連結,引發消費興趣。打個比方,大家都愛法拉利,若是法拉利的車型很醜,即便它的強悍性能仍是法拉利,但人們就不會那樣對他感興趣了。G系列就是想追求在保有ARC一貫的器材表現外,還得具有吸引人注意的美麗外貌。

ARC新款綜合擴大機GSI75,每聲道有75瓦的輸出功率,本身還內建了優秀的唱頭放大、耳擴和DAC線路,更具備前級輸出功能。

ARC新款綜合擴大機GSI75,每聲道有75瓦的輸出功率,本身還內建了優秀的唱頭放大、耳擴和DAC線路,更具備前級輸出功能。

不妥協的綜擴——GSI75

他介紹最新的GSI75時表示,這台全新設計的綜合擴大機,每聲道有75瓦的輸出功率,但它不只是綜擴,本身更內建了優秀的唱頭放大、耳擴和DAC線路,還具備前級輸出功能。ARC明白很多發燒友都認為器材的功能應該要單純化,走分體式設計,才能避免彼此干擾,保有高水準的聲音表現。但仍有很多消費者需要的是簡單的音響系統,把多種功能集結在一個箱體裡,使用上更為方便。GSI75就是這樣的器材。但ARC在GSI75上還是維持ARC一貫的不妥協的製作態度。Brandon說,一般像這樣多工的音響器材,製造商為了簡化工序,會以插件方式來連接每一塊電路版;但ARC不這麼做,因為這是會劣化聲音的作法,最好的方式仍是手工焊接,要把多塊版子在同一機箱內用焊接方式連接,這會是費工、耗時的事,但為了好聲音,ARC仍堅持這麼做。

採用高性能的KT150功率管

GSI75與GS150一樣,使用了Tung-Sol在2013年才新推出的KT150功率管,ARC在一拿到這個管子便開始為其設計線路,就這一方面講,G系列的擴大機可以說就是為KT150打造的。跟之前的KT120(甚至更早的6550)相比,KT-150不僅功率更大,而且也更為耐用,聲音表現更是全面勝過KT120。那ARC是不是將來會用此來取代KT120作為主要的功率管呢?Brandon說他不能很確定地回答這個問題,因為KT150價格為KT120的兩倍,若要擴大使用KT150,將會導致生產成本提高,會連帶影響產品售價。此外,還要考慮管子的庫存量和供給量的問題。但到底會怎麼在其他產品上適用KT150,則要請教ARC的工程師,負責業務的他就無法回答了。

這三根真空管由左至右分別是KT88、KT120、KT150。KT150的類似蛋形外觀相當特別,辨識度甚高。

這三根真空管由左至右分別是KT88、KT120、KT150。KT150的類似蛋形外觀相當特別,辨識度甚高。

以嚴謹態度配對、測試

Brandon邊說邊指著電腦上的照片表示,雖然ARC所購買的真空管在取得之前,真空管廠都已經測試過,每根管子也都有原廠的測值,但ARC一切都要從頭來過。ARC的工程部有專門測試真空管的機器,每根管子進貨後都要先經過兩天預熱,然後才進行測試,最後,這些管子會依據測值存放。至於功率晶體也要經過一個一個測試,務求達到ARC的標準,好讓他們得以準確地按測值予以分類,若測試結果屬於無法歸類的,就會當作垃圾一般被丟棄,淘汰比例是多少呢?答案是三分之二,換言之,只有三分之一的功率晶體能通過測試。

ARC的工程部有專門測試真空管的機器,每根管子進貨後都要先經過兩天預熱,然後才進行測試,最後,這些管子會依據測值存放。

ARC的工程部有專門測試真空管的機器,每根管子進貨後都要先經過兩天預熱,然後才進行測試,最後,這些管子會依據測值存放。

門神Warren Gehl把關

談到ARC的器材的品管,Brandon也很驕傲地表示,每一台ARC的器材出廠前都要經過他們公司的「金耳朵」Warren Gehl親耳聽過,必須Warren點頭,這機器才能出關,否則就會送回去檢查。之所以稱這位Gehl先生是金耳朵,除了他有著敏銳的聽力,Brandon強調這位同事真正過人之處在於他對聲音的記憶力。Warren記得每一款ARC器材原型機的聲音,因此,每一部組裝完成的ARC器材到他手裡,他都可以辨別這台機器的聲音是否符合ARC原初的設計。甚至連隨機附上、看起來很廉價的電源線,他也要聽過。若是ARC的工程部門決定要更換零件,大至變壓器,小則線路板上的小零件、接線,甚至內部用線的絞繞,也要經過Warren的聽測認可。每部成品出廠前的聽測過程要花上15-20分鐘,或許在我們看來這似乎沒甚麼,而且覺得聽個15-20分鐘就能聽出一部機器的所以然,還真是不簡單。但對製造商來講,時間可是成本,ARC堅持這麼作也是為了聲音水準,即使是個小零件也不能輕易放過,這樣才能維持High Definition的標準。

圖中這位表情專注的先生就是ARC的傳奇門神Warren Gehl。他是業界出名的「金耳朵」,每一台ARC的器材出廠前都要經過他親耳聽過,必須Warren點頭,這機器才能出關,否則就會送回去檢查。

圖中這位表情專注的先生就是ARC的傳奇門神Warren Gehl。他是業界出名的「金耳朵」,每一台ARC的器材出廠前都要經過他親耳聽過,必須Warren點頭,這機器才能出關,否則就會送回去檢查。

Brandon還告訴我們,事實上Warren還具有工程方面的長才,尤其是在避震處理上。他找了張ARC的CD player內部照片給我們看,他指著Philips Pro2的轉盤機構說︰「你們看到這個Pro2的轉盤上所有不是Philips原廠製作的部分,包括鋁合金上蓋、下方的避震阻尼零件等,都是出自Warren之手。」事實上,Warren在進入ARC之前不僅有長時間工業與航太避震的工程經驗,他也曾設計出許多音響上的避震零配件,特別是多款為類比器材使用的避震墊,其中他所設計的一款CD墊曾被ARC長期使用,也因此為雙方的合作關係結下良緣。

寧可長期培養新客群,也不犧牲聲音表現

我問Brandon,現在有些Hi End公司開始注意到年輕人的市場,且著手生產一些較低價位的入門級器材,ARC對此趨勢的態度如何?Brandon表示現在的年輕人獲得音樂的方式很多元,而且有各種行動裝置可以方便地聽音樂,但他們需要親身體會高階器材所能帶來的聽覺經驗。一個歐洲代理商就曾和他分享經驗,年輕族群確實買不起上萬歐元或美金的器材,但他們可以先從較平價的廠牌下手,一步步體會更好的音響所發出的美妙聲音;單是這樣,那位代理商也培養出了一些年輕的ARC客戶。ARC認為雖然平價市場不是他們的舞台,可是一旦人們聽到ARC器材所放出的音樂,就會認識到單是用手機和隨身耳機聽見的聲音,是完全無法與之相比的。那ARC怎麼跟年輕族群的聆聽習慣建立橋樑呢?數位輸入介面就是窗口,Brandon說ARC的數位器材有棒的USB DAC,包括GSI75也有,這讓用戶可以享受到非常出色的音樂聆聽,而這正是年輕消費族群所習慣的聆聽方式。至於無線串流播放,ARC則暫不考慮納入設計,因為無線串流的技術更新的太快,對於ARC這種希望用家能長期使用自家器材的廠商來說,這有違其產品製作初衷。

ARC足和任何器材搭配

我又好奇問他,以ARC現有的類比與數位線路豐富經驗和卓越技術,未來是否考慮將其產品線予以延伸,比方設計出自己的黑膠轉盤或是當前正熱的主動式喇叭?Brandon很謹慎的回答我,ARC的確不是沒有能力設計這類型產品,但是要考慮到他們與整個音響市場的平衡和互動關係,這也關係到ARC在整個Hi End市場上的產品定位。由於ARC擁有多款唱頭放大,價位跨距從2千美金到3萬美金都有,因此他們足以與市場上各價位的Hi End黑膠唱盤組成優秀的類比系統;事實上,他們也的確和很多類比廠商保持密切的關係。他們並不想被市場認定為只適合與某幾種廠牌的器材互相搭配,然而,這常常不經意地因為代理商和經銷商的固定搭配,而在消費者心中形成這種偏頗的印象。ARC希望消費者能認知到,ARC的器材可與任何市面上的音響品牌搭配,它是具有高度搭配彈性的器材。

ARC_7

走過45年的製作哲學,仍舊如一

 

Brandon表示,ARC從Bill Johnson創立公司以來,就一直抱持High Definition的製作信念。即使當持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為什麼還要擁抱真空管,而不採用功率更大、速度更快的電晶體;Johnson還是堅持自己對音響設計的理念,他想還原的是音樂本身,而不僅是追求大動態、快速度的音響刺激。因此,ARC的工程師們多年來費了很大的功夫,讓真空管音響也能發出驚人的動態、豐富細節、瞬變速度,但他們也努力保有音響的音樂性,讓人能從中聽見不只是聲音,更能享受到音樂本身。這樣的製作哲學到現在還是不變。

美式Hi End經典品牌 對「進化」重新定義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Aug 03 / 2015

文|蘇雍倫

直接從GS系列中最新成員GSi75的設計概念切入,因為它不僅是一台綜合擴大機,還包含了USB DAC、唱頭放大與耳擴等一應俱全之功能,傳統HiEnd大廠開始推出這樣「多合一」的器材,究竟是怎樣的思維?

新 設計裡的硬派堅持Brandon先說,不論是哪一個定位的ARC擴大機,聲底走向基本相同,最大差別在於輸出功率的大小。GSi75在USB DAC部分採用了TI的PCM1792A 晶片,訊號管部分依然是6H30,功率管則改成KT-150。既然推出了像GSi75這種輸出功率比較小的機種,為何不乾脆做一台單端電路的產品呢?因為 ARC一直秉持著過世之創辦人Bill Johnson所留下來的理念:動態、速度、細節,這三個要素是正確重現音樂原貌最基本關鍵,小功率單端管機或許也可以具備這三個要素,但前提是必須搭配 高效率喇叭,而ARC絕不想讓產品有此先天限制;因此Brandon表示目前沒有推出單端電路機種的打算。既然G S i 7 5 包含了U S BDAC,為什麼不乾脆納入網路串流功能?Brandon說ARC從來不追求流行,尤其是數位產品規格更新如此快速,例如環繞擴大機,幾乎每年都推出新規 格,相較於我們平均3到5年才改版的速度,實在是過於頻繁。更希望消費者買到的是可以使用很久、不容易退流行的產品。

別忘了GSi 75還具有唱放功能,果然黑膠復興也是並行的市場活路,更讓這部綜擴CP值再往上加了不少。然而內部電路設計就要極為小心,因為功能越多,不同元件干擾就 多,所以內部線路設計與各部零件、線材的屏蔽就非常重要。譬如在箱內來看,唱放線路就在最邊緣,離其他所有線路都很遠,因為唱放必須擴大唱頭非常微小的信 號,受到一點干擾就會造成很大的雜訊,所以特別對位置 上的安排有所考量。另外在各種屏蔽層的用料上也都是經過不斷的測試與配對,Brandon說隔絕、屏蔽固然對訊號的純
淨度有幫助,但是這些阻隔對聲音的影響並不一定是全部正面的,所有屏蔽的使用必須經過實際用耳朵測試,才能知道效果好到什麼程度,有時候過度的阻隔也可能造成聲音不正確。

未命名-1

突破之中住著老靈魂

Fine Sounds Group對ARC促成的最大改變,主要在於工業設計上的幫助。Brandon特別推崇Fine Sounds Group主導工業設計的Livio Cucuzza,這位年輕的設計師出身義大利,家裡以前經營音響店,從小被各式器材環繞,最愛的品牌之一就是ARC。而最新的「G系列」,就是出自 Livio手筆。ARC雖然一向對外觀不特別著墨,但是他們的產品造型卻具高識別度且有一致的特徵,Livio到底如何「重塑」ARC的器材外觀?與其將 舊設計砍掉重練,Livio選擇親赴公司原廠,深入他們的產品庫房,這裡保存了歷年所有產品,甚至包括Bill創立ARC之前的作品。Livio在這裡仔 細觀察歷代產品特徵之後,才終於設計出G系列。簡單的說,G系列是Livio向ARC過往經典致敬之作,是濃縮了數代工業設計血脈靈魂的精華。

金耳把關,好聲永傳唱

ARC 究竟要如何維持聲音走向的始終一致?Brandon透露,ARC有一位最後把關的「金耳朵」,這位WarrenGehl先生已經服務超過19年,不但聽覺 敏銳,而且擁有異於常人的「聽覺記憶力」,有辦法清楚的指出每一款產品之間的聲音差異。各款研發中的產品,都要經由Warren親自試聽,確認聲音符合 「ARC之聲」,一認為不對,就需退回調整。令人驚訝的是,Warren試聽的不只是研發中的新產品,還包括每一部出廠的器材!每一部器材在出廠前,都必 須通電、接上系統,由Warren親自試聽,確認功能正常,聲音無偏差,才能送交到全世界每一個代理商與每一位用家手上。放眼Hi End音響界,能做到100%聆聽確認的廠家,恐怕只有ARC一家了!許多音響迷認為美國器材豪邁有餘,細膩不足。對ARC來說,這種刻板印象並不成立, 以往他們的器材外觀雖然不假修飾,但是對於細節與調音的講究卻超乎想
像。Brandon說,ARC每一款器材的電容都是特製品,每一顆輸出變壓器都是由一位長年任職的專家特別設計,結構複雜,非一般廠家可以製造。除此之 外,每一款器材使用的電路板、機內配線、甚至配線絞繞的次數,全都是無數次調音比較之後的結果,一切的設計都是以好聲為前提。這也正是為什麼仿製ARC的 線路不難,但是要做出一樣的聲音卻很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