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Research GSPre/GS150大開大闔有大將之風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 01. GSPre前級的模樣跟上一代REF 5完全不同,感覺既古典又現代,不過ARC的元素依然存在,一眼就可看出是ARC的前級。 02. GSPre的背板擁有二組XLR輸入端與四組RCA輸入端,輸出端則有XLR與RCA各一。 03. GSPre的線路佈局分為三段,前段是電源,中段是真空管,後段則是輸入輸出線路。真空管上方有鏤空透明壓克力蓋保護。

  • 04. GS150後級的面板上有三個錶頭,散發精緻復古韻味,跟上一代REF 150相比,顯得設計感十足。左右二個錶頭顯示輸出功率,中央 那個錶頭做為調整偏壓之用。 05. GS150的背板有二個風扇,如果真空管保護罩蓋著,電源啟動之後風扇就會自動轉動散熱。喇叭端子分為8歐姆與4歐姆二組。 06. GS150的箱體佈局分為前後二大部分,前面是電源變壓器、輸出變壓器以及濾波電容等,後段則是八支KT150功率管以及四支6H30。

ARC從1970年成立到現在,已經超過40年,四十幾年來的外觀設計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這次G系列的外觀可說是融合過去四十幾年各機種的特質,加上義大利設計師的美學所塑造出來的。喜歡ARC過去聲音特質的音響迷不必擔心G系列聲音表現會不像原本的ARC,因為電子線路設計者仍然是ARC的工程師負責。

 


2014年德國慕尼黑音響展時,我看到ARC新推出一部前級,一部後級,以及一部綜合擴大機。它們的面板造型跟傳統的ARC擴大機已經不同,但還是一眼可以看出那是ARC的擴大機,顯然Fine Sounds接手ARC六年之後,終於開始有所動作了。從頂板上那大大的G字,我們可以稱為G系列。

G代表什麼意義呢?Galileo,伽利略,16世紀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工程師、數學家、天文學家。為何拿伽利略的名字當做ARC新系列的名稱呢?因為外觀設計者Livio Cucuzza是義大利人,他認為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把人類的視野帶入太空,這是偉大的突破。而他自認把幾十年歷史的ARC外觀設計成他想要的模樣,對ARC而言也是引領未來的突破,所以用Galileo命名。而這部前級就是GSPre,後級就是GS150。要提醒您的是,雖然外觀改由Livio Cucuzza設計,但電子線路還是由ARC的工程師所設計。

脫胎自REF5REF150

從各種結構與規格來看,GSPre前級應該脫胎於REF 5前級與PH 8唱頭放大器,而GS150後級則脫胎於REF150後級。從新的售價來看,GSPre前級由於是REF 5與PH8的合體,所以售價比REF 5高幾千美元是合理的。然而,GS150與REF 150同樣都是每聲道150瓦,只是GS150採用8支KT150,而REF 150則採用8支KT120,此外同樣採用4支6H30。然而,GS150的售價卻是REF150的二倍。到底這一倍的價差差在哪裡?我在網路上看到許多討論,莫衷一是。其實,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成本增加是其一,訂價策略改變是其二,如果您曾經看過二者的內部,就會知道整個線路佈局都不同了,變壓器安置的位置也不同。老實說,除了輸出功率一樣,放大線路架構應該也類似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同了。我們不必以相同的輸出功率去比價格,而是要真正聽聽看GS150後級的聲音表現到底值不值這個價錢?

高電平、唱頭、耳機放大兼備

讓我們來看看G系列的造型跟以前有什麼不同?GSPre的面板背面磨成弧形,帶入流線風格,面板上的二支把手也改到側面,從正面看不到。面板上左右二邊有二個大旋鈕,中央有五個小圓按鍵,按鍵下方是顯示窗。整個面板分為「黑白」二色,白色就是鋁合金原本的色彩。由於巧妙的在大旋鈕與小圓按鍵上了圓形線條,使得面板看起來既古典又現代。面板左邊有MC唱頭阻抗匹配顯示,包括100、200、500、1000、47k歐姆。右邊則有耳機、Mono、Invert、Mute、Power等顯示。中央五個小圓按鍵分別是Power、Menu、Mono、耳機(按下去喇叭輸出切斷,轉成耳機)與Mute。至於那二個大旋鈕,左邊是輸入端選擇,右邊是音量旋鈕。對了,耳機插孔不在面板上,而是在右側。

或許您要問,那些MC唱頭輸入阻抗要怎麼切換呢?面板上並沒看到相關操控裝置啊!在遙控器上。GSPre的遙控器還有許多功能,包括面板亮度調整、使用時間顯示(6H30大概可以使用4,000小時,屆時要換管子)、相位反轉、左右平衡以及MC唱頭輸入阻抗切換等都要在遙控器上操作。

到底GSPre的Menu裡面有什麼要設定的呢?其實Menu只有三種設定,分別是Auto Shutdown、Processor、Tube Hours。自動關機可以設定當沒有音樂訊號進入之後多久會自動關機。Processor則是啟動RCA 3輸入端成為接駁AV環繞擴大機或處理器之用。Tube Hours則是當您換過真空管後,要把時間歸零,重新計算。操控方式很簡單,按Menu進入選單之後,轉動右邊大旋鈕來選擇,確定選項之後,再按一次Menu鍵確定OK就行了。來到背面,設計得很簡潔,就是四組RCA輸入端與二組XLR輸入端,輸出端則是RCA與XLR各一。

採用全固態電源供應

GSPre的頂蓋分為三部分,前後二處密封,前面是電源,後面是線路板,只有中央處是用透明鏤空壓克力蓋封住,可以清楚看到6支6H30。電源處雖然密封,但可以透過鏤空孔洞看到裡面,內中並沒有使用真空管整流,這是跟REF 5不一樣之處。GSPre的電源已經不採用真空管整流,全部都是固態供電,電源變壓器採用R Core型,穩壓線路多達七道。不過,不論是高電平放大、唱頭放大與耳機放大輸出級都採用真空管。高電平線路採用純A類差動平衡架構,唱頭放大線路則採用純A類單端線路,二者都沒有施加負回授。耳機放大可以輕易驅動30-300歐姆阻抗的耳機。唱頭放大器的輸入級採用JFET,輸出級則採用2支6H30雙極管,增益58dB。而高電平放大輸入級同樣採用JFET,不過輸出級用了4支6H30兩兩併聯,增益13.8dB。所有的交連電容都是訂做的。至於耳機放大的增益是113dB,原廠說也是採用真空管放大,但沒清楚說明是用哪支真空管?我猜是跟那高電平放大的4支併用。

三個錶頭,古典味道十足

GS150後級的面板做法跟GSPre前級一樣,都是從背面打磨成弧形邊緣,把手安置在左右二側,使得面板看起來脫離ARC以前粗獷的感覺,轉為精緻秀氣。面板上有三個大錶頭,左右二邊錶頭顯示功率輸出,中央那個錶頭顯示電壓,那是調整功率輸出管偏壓時要用的。至於要如何調整偏壓?說明書上有詳細指示,請自行參閱。

三個錶頭底下有二個大旋鈕與二個小圓按鍵,大旋鈕是做為調整功率管偏壓時切換之用。左邊大旋鈕負責切換1-4號功率輸出管,右邊那個大旋鈕負責切換5-8號功率輸出管。此外,左邊小圓按鍵負責電源開關(其實是Standby,請注意,當您關掉之後,至少要等5分鐘之後再重新開機),右邊那個則用來調整面板指示燈的亮度。到底調整功率輸出管偏壓時要在哪裡調整呢?面板上並沒有看到可以調整的孔啊!就在左右二側,您可以看到二邊各有二個調整的孔,總共是四個孔。奇怪,不是有八支KT150嗎?怎麼只有四個調整孔?原來每個孔可以連動調整二支管子,例如第一個孔寫著V1、V2,第二個孔寫著V3、V4,以此類推,就可以調整八支KT150了。這些KT150在出廠前,每支管子就已經調好65mA的偏壓,您只要看面板中央那個錶頭的指針處於綠色範圍內,偏壓就是正確的。來到GS150背板,可以看到二個散__熱風扇(REF 150也有),只要電源按鈕一按下去,風扇就開始轉動,風扇噪音很小,我家那麼安靜,坐在聆聽位置上都聽不到。背板上有高速與低速風扇可以切換,端視後級放置的地方是否通風良好?請注意,如果保護罩蓋著機器,風扇一定要轉動,否則真空管散熱不良,會降低壽命。除了風扇,還有XLR輸入端一組,喇叭線接端有8歐姆跟4歐姆二組。背板上還有真空管使用時數顯示,功率管使用壽命大約2,000小時,要Reset時只要把小螺絲起子伸進指示表旁邊的小孔裡就可以了。背板左邊還有一個Auto Shut Off開關,打開之後,只要沒有音樂訊號進入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進入Standby狀態。

第一次採用KT150功率管

GS150後級是AR C第一部使用KT150功率管的後級,它用的KT150是美國Tung-Sol廠設計的,但在俄羅斯生產。Tung-Sol 1907年在紐澤西州Newark成立,最早是生產汽車頭燈的,1920年代才開始進入電子領域。他家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在1955年推出大家都很熟悉的6550,是當時音響界著名的真空管廠。現在的Tung-Solg商標名屬於New Sensor公司所有,New Sensor同時也是Sovtek、Electro-Harmonix真空管的擁有者。在KT150之前,大家都知道有KT120早在2009年推出,事實上KT150就是KT120的改良型,輸出功率更大,光是一對KT150用到盡就可以達到每聲道300瓦的輸出,而現在GSPre卻每聲道用了四支來輸出150瓦,可見其餘裕之大。KT150的外觀呈現圓蛋頭型,這種造型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具有散熱更佳、更能抑制麥克風效應微振的效果。

不要搭配太陽剛的器材

聆聽這套前後級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搭配的喇叭有AER Momentum與Heco New Statement,數位訊源則有AVM CD8T與CH Precision D1。當我以D1搭配AER Momentum時,發現高頻段稍微內斂了些,小提琴的細緻甜潤與悠揚感覺還差一口氣。而如果用AVM CD8T搭配Heco New Statement時,高頻段又變得突出些,至於中頻段與低頻段都各有特色,我都喜歡。最後,我決定用CH Precision D1搭配Heco New Statement,來伺候這套前後級。在這樣的搭配下,高頻段夠悠揚,又不會突出;中頻段飽滿有勁寬廣,但又不會太過粗獷;低頻段很有重量,量感夠,但不會過量。整體來說,ARC這套前後級的聲音特性是開放寬闊飽滿,還帶著陽剛與快速勁道。它不是溫柔型,也不是肥軟型,所以如果您搭配的數位訊源是內斂型,那麼喇叭可以搭配直接快速者。反之,如果喇叭已經是直接快速者,數位訊源最好不要搭配外放陽光型,這樣會讓這套前後級顯得過於陽剛。聆聽過程中,我沒有用耳機去試,不過有用黑膠唱片試了一下。黑膠系統的搭配調整太複雜,我無法用Vertere唱盤、唱臂系統加ASR Luna Basis Exclusive來做比較,所以暫時略過。

更直接、更透明、反應更快

首先,我要說GSPre、GS150的聲音特質跟我印象中的ARC擴大機不同,印象中的ARC擴大機聲音沒有這麼直接,速度反應沒有那麼快,透明感沒那麼強。至於寬廣、大器、樂器線條形體飽滿等特質是跟以前一樣的。不過我也要強調,由於沒有把REF5與REF 150放在身邊做AB比較,僅憑印象,難免失準。

GSPre、GS150最讓人喜歡的特質就是健康的大,健康的飽滿,健康的有勁,不會鬆垮,音粒隨時保有很好的表面張力。聲音開放、寬廣、透明、活生,不會內縮,不會霧霧的。不過,我也要提醒您,搭配的喇叭與數位訊源不能是太過陽剛、太過外放,最好搭配帶些柔性的,這樣才能得到上述的正面效果。因為上述的好處如果跨越紅線一步,就會有如咖啡豆烘焙過火,一切都變了味。

為了要測試我的搭配是否適當不過火,我一開始就用黃妃那張「飛啊飛」來測試。黃妃的聲音夠真實,夠浮凸,夠直接,嗓音的特質夠清晰,形體也夠大,不會內縮。當然,也沒有我所說的過火現象,這讓黃妃這張「飛啊飛」表現出清甜爽脆又乾淨俐落的美感。尤其重要的是黃妃的嗓音充滿剛性的美,雖然帶著稜角,不像江蕙那麼圓潤,但卻另有一種美感。聽到這樣的黃妃,我的心裡就放下一半大石。

另一半大石要聽過陳明章的「青春」之後才知道能否放下。這張「青春」如果聽起來沒有活力、沒有衝勁,陳明章的嗓音不夠飽滿寬廣粗獷,那就代表我的搭配是柔得過頭了。您一定要聽到陳明章粗獷外放的嗓音,唱到快要上氣接不到下氣的尾音時(陳明章最喜歡這招),還能表現出力量,伴奏的樂器也都要帶著陽剛的質感,這樣就對了。果然,GSPre、GS150唱起陳明章時,都有達到我所喜歡的聲音特質,而且堂音清晰,歌唱與樂器的尾音清晰。尤其第四首「淡水河邊」的薩克斯風形體龐大,厚度夠,破金之聲清晰,一切顯得很真實。聽到如此的「青春」,我心中另一半大石放下了,我確定這樣的器材搭配能夠讓GSPre、GS150發揮我想要的效果。

紮實有重量感

既然心中大石已落,我就拿出綾戶智繪的「Shine」來測試。聽過二首,我就可以知道腳踩大鼓的噗噗聲夠迷人,那是很紮實,很有重量感的。而Bass音粒也是凝聚而有重量感,扣彈質感清楚,不會散形。銅管是有厚度的,溫潤的,像真的,不是薄薄尖尖的。聽第三首「Ain’t No Sunshine, Lean on Me」時,可以聽出Bass一路往下鑽的最低音階音粒的彈性稍微硬調些,沒有晶體機軟Q,不過這反而接近真正的Bass彈奏質感。而當Bass下沈到更低處時,音粒形體聽起來會有點散,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真空管機的阻尼因數不如晶體擴大機很多,對於很低的低頻凝聚力與控制力不像大功率晶體機那麼好,喜歡聽真空管味道的人就要接受這個事實。不過,這套前後級的中頻段寬廣,不僅表現在人聲,而是大部分樂器都受到這個好處的庇蔭,這是這套前、後級最迷人之處。

而在聽第四首「A Whiter Shade of Pale」時,那Bass的的稍硬彈奏質感同樣很真實。最迷人的又是此處的腳踩大鼓,它並不是軟Q的,而是符合現場爵士樂所聽到的那種稍硬又短促收束快的噗噗聲。至於此時的薩克斯風更是以真實感迷倒人,那是寬廣寬鬆有厚度又溫暖、還不缺光澤的銅管美聲。

中頻段寬廣開放

再來我要聽「小湊戀歌」。這張CD不僅音樂好聽,可以小聲「用心」聽,也可以大聲「用耳」聽。能夠把這張CD唱得好聽,那就對了。如果唱得平庸無法吸引你,那就錯了。第一首「小湊村歌」的鋼琴獨奏就可以聽出GSPre、GS150的中頻段寬廣龐大氣勢,那並不是誇張的氣勢,而是該有的真實自然氣勢。在此我要重申,我所謂的中頻段從160Hz到1,280Hz,這段頻域都是中頻段。在這段頻域內,幾乎大部分常出現演奏的樂器都涵蓋在內。而第二首「手心的浪花」開始的旁白,以及接下來的鋼弦吉他與尼龍弦吉他也是那麼的真實。

第四首「新港小調」的手風琴與女聲歌唱的形體也是那麼的龐大真實,而且有重量感,不是輕飄飄的聲音而已。接下來的幾首演奏曲,都可清楚展現鋼弦吉他與尼龍弦吉他不同的聲音特質。尼龍弦吉他溫潤內斂,鋼弦吉他清甜有彈性。第九首「虹」歌唱的聲音特別真實,一聽就知道那不是縮縮的、薄薄的、尖尖的不對的聲音,而是寬廣的、飽滿的、龐大的、嗓音紋理細節清晰的,但又非常自然的女聲。

第十首「勿忘影中人」是另外一位女歌手朱萬花唱的,她的嗓音跟前面幾首黃銓的嗓音有很大的不同。第十一首手風琴的質感也很真實,寬廣。而那一首「勿忘影中人」爵士樂演奏更真實,小鼓、腳踩大鼓都是有重量感的,薩克斯風嘹亮又有厚度,小提琴的聲音也很優美。整個爵士樂團的管樂、爵士套鼓就因為有了重量感而整個活了起來,聽起來很真實。

要知道,小鼓聲打起來如果沒有重量感,而且還帶一點震撼感,那就不對了,聽起來不真實。此處的小鼓聲就像站在爵樂團前面聽到的一般真實。演奏到激昂處,定音鼓打下去的震波寬廣,讓人能夠聽到錄音場所的空間感。

三重奏平衡

聽過幾首流行音樂、人聲表現之後,我回頭來聽弦樂,用的是聽Eroica Trios那張「Baroque」,那是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的三重奏。GS Pre、GS150把大提琴嗯嗯鼻音再生得迷人,共鳴豐富;小提琴光澤夠,但一點都不會聒耳;鋼琴不僅做為旋律的一部份,低音鍵也達到鋪底低頻基礎的效果。我要說的重點是:從這張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中,我聽到了GSPre、GS150、高中低頻段的平衡性。有近距離聽小提琴演奏經驗的人就知道,小提琴就算拉到高把位也不會尖銳聒耳,如果聽起來會這樣,肯定是某個方面失真了,或失去平衡了。而大提琴呢?近距離聽過大提琴的人也知道大提琴的共鳴非常豐富,擦弦質感清楚,但聲音帶著軟質,絕對不會是生硬粗糙的。

GSPre、GS150唱起小提琴與大提琴讓人滿意極了,這意謂著高頻段與低頻段的平衡。再加上鋼琴寬廣音域的平衡表現,更讓我確定GSPre、GS150是一套以真實音樂演奏表現去調聲的擴大機。

管弦樂寬廣飽滿有厚度

聽過三重奏之後,我要來張協奏曲,選的是穆特與普列文合作的那張「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當音樂出現不到一分鐘,哎呀!那就是我認為好的聲音啊!管弦樂寬廣飽滿有厚度,有重量,小提琴聲音線條不是細細的,而是飽滿圓潤的,而且拉到轉折處有股嬌柔的韻味。此外,弦樂群擦弦時的嘶嘶沙沙聲可以浮現,這些都是會讓人喜悅的聲音。而獨奏時,穆特的琴音溫潤又甜又有光澤,而且琴腔振動共鳴豐富,那不是細細一條線的小提琴,而是有形體的小提琴,真是棒極了。無論您的器材是平價是昂貴,只要能夠讓您聽了喜悅產生快感,對您而言那就是好的聲音。GSPre、GS150此時正向我展現我認為的好聲,那是寬廣大器又美好的聲音,沒有加料,沒有特別的甜,沒有特別的細,但「真實」就是好聽。

再來聽比較輕鬆的,我選「Blue Coast Collection」。這張CD的吉他與人聲同樣迷人,但是人聲與鋼弦吉他並不是那麼好表現,如果人聲與吉他質感不夠真實,聽起來是不會感人的。GSPre、GS150所唱出的鋼弦吉他的聲音不是亮脆型,而是比較溫柔的,不過吉他的形體聲線仍然是飽滿健壯的,而且有勁。例如第三首的吉他撥彈就勁道十足,能產生震撼感。此時男聲的嗓音也是飽滿有勁的,用力唱出來時能引起空氣震波。人聲也是飽滿健壯,充滿成熟味道。無論是男聲或女聲,形體都很浮凸,好像是從喇叭走出來唱歌一般,很有3D立體感,例如第五首的男聲的形體也飽滿真實得好像要走出喇叭,而伴奏的吉他也是彈性足暫態快。老實說這套前後級這種厚實飽滿的中頻段很討人喜歡。

豐厚加上自然的清晰

接著是熟悉的Dynaudio那張「Kissed By A Song」。喜歡形體大特質的人會愛死GSPre、GS150的表現,那是如真人般大小的形體,老實說我也喜歡。這套前後級不僅表現出如真人大小的形體,更棒的是這個形體不是虛的,而是實的,有表面張力的,也就是有實體感的。不僅人聲如此,其他伴奏樂器也是大而真實。從這張CD中,也可清楚瞭解GSPre、GS150的高頻段不是突出明亮那種,每首歌曲的高頻段都顯出自然的清晰,不會像一支箭般直射過來。簡單的說,用GSPre、GS150聽這張CD給人的感覺就是豐厚加上自然的清晰,而這股自然的清晰可以讓我聽到錄音空間的空間感,這樣的高頻表現已經夠了,不需要過度。再來一張Dynaudio測試片,那是「Relive Music」,這張的測試難度更高,不過反而更能感受到GSPre、GS150高頻段不搶耳、中頻段飽滿寬廣、低頻段豐厚的特質。第一首Rimsky-Korsakoff的「Dance Of The Tublers」大家都很熟悉,一般音響系統有二怕,一怕低量感不夠,二怕低頻量感太多。低頻量感不夠時,這首氣勢磅礡的管弦樂就顯得瘦弱;低頻量感過多時,這首曲子又顯得混濁緩慢。而用GSPre、GS150來聽這首曲子時,由於高頻段並不突出,所以剛開始聽會誤以為高頻量感不夠。不過等您仔細分析一下內中管弦樂的演奏重點,就會發現沒有突出的高頻是正確的,但中頻段必須有很好的解析力,讓渾厚飽滿的管弦樂中還能透出絲絲縷縷的感覺。GSPre、GS150正是如此,它們所表現出來的管弦樂渾厚飽滿又溫暖,但低頻段的速度反應很快,不會拖慢整個音樂的進行。來到第五首Herny Mancini的「Strings On Fire」,飛快的弦樂必須要彈性,有解析力,而且高頻段聽起來要自然不突出,否則耳朵就會有壓力,此外整體音樂還要有很好的重力加速度,那是速度與重量相互作用的效果,這些GSPre、GS150都做到了,一方面保有弦樂的溫暖,另一方面清晰但不飆耳。

能享受音樂之美

最近收到台笙贈送的Accuphase「Special Sound Selection 3」,內中收錄14首曲子與最後一首相位測試。比較特別的是,這張唱片內有二張光碟,一張是CD,另一張是SACD,而非一般的一張光碟中收納CD層與SACD層。這樣做所持的理由是可以更精確的讀取,以及雷射光有更好的反射效果。所有14首曲子都是「正常」的錄音,沒有特別為某種表現而選曲。

這樣的錄音其實是最自然的,但也最難表現。就好像烹飪,高手可以用最簡單的烹飪過程,最少的調味料,完整的展現食材的美味與口感。如果是一般廚師,很可能就會以濃重刺激的味道來嘩眾取寵。想要把自然的錄音表現出讓人喜歡的美感,必須有高、中、低頻段平衡的擴大機才能做到,而且越聽越好聽。反之,濃重口味者一般擴大機很容易就表現出來,剛開始覺得音響效果很刺激,但聽多之後就或覺得過於強調誇張。

GSPre、GS150唱起Accuphase這張精選的測試音樂時,無論是演唱、演奏,都可讓我感受到錄音之美,音樂之活生,樂器音質之美。唱「魔王」時男歌手嗓音飽滿雄壯圓潤,伴奏鋼琴低音鍵很有重量感,高音鍵音粒渾圓。聽莫札特「安魂曲」時,GSPre、GS150表現出來的合唱低頻段與定音鼓富有低頻的震撼力,合唱強勁但不會讓人覺得吵雜聒耳,弦樂與管樂清晰但又收斂。從第一首到第九首都是古典音樂,第十首是打擊樂,後面幾首是爵士樂,每首曲子都是「平衡性」的測試,如果音響系統夠平衡,就能夠享受到音樂本身的美感。反之,如果音響系統不夠平衡,就會覺得Accuphase所選的這些音樂都很平庸,聽起來一點都不吸引人。在此,我要說GSPre、GS150把這張CD唱得讓我充分享受到音樂本身的美感,這就是它們最佳的成就。

大開大闔,大將之風

ARC GSPre前級、GS150後級就好像日本料理的握壽司,沒有細緻的刀工,沒有精巧盤飾,沒有複雜的調味,只有醋飯跟食材的原味之美。假若您喜歡這種沒有修飾,大部分是原味的特質;假若您喜歡的是大開大闔有大將之風的聲音,GSPre、GS150就是您的真命天子。


焦點

① 納入Fine Sounds集團後,首度由新集團設計外觀的機種,不過內部電子線路仍由ARC工程師所負責,新的外觀脫去粗獷特色,顯出古典現代兼容並蓄氣質。
② 前級不僅是高電平放大,還加上唱頭放大,以及耳機放大,還提供MC唱頭負載阻抗調整。
③ GS150後級改採最新的KT150功率輸出管,而且用了八支之多,輸出功率餘裕大。
④ 比前一代更透明,速度反應更快,而寬廣飽滿大器的特色依然保留。

建議

不宜搭配個性太外放的數位訊源或喇叭,中性、內斂、細緻的喇叭以及數位訊源都很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