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Research GSi 75環顧四方沒對手

  • 01. GSi 75的面板與大哥GSPre一樣,如果從正面看,其實跟GSPre幾乎一模一樣。二個大旋鈕分至左右,中間夾著五個小圓按鈕,下方則是顯示幕,左右二邊還有顯示燈號,顯得既古典又現代。 02. GSi 75的上蓋移開,可以看到四支KT150與二支6H30,操控線路安置在面板內側後方,以黑盒子封住,電源變壓器與輸出變壓器安置在最後方,一切與傳統ARC管機類似。 03. GSi 75的背板上有四組RCA輸入端子,其中一組是Phono輸入端。此外還有三個數位輸入端,包括光纖、RCA同軸與USB,最左邊還有一個RS232端子供維修服務。 04. 耳機插孔不在面板上,而是在右邊側面,此外左右側面還各有V1-V4功率管的偏壓調整螺絲。

  • 參考軟體Vanessa Fernandez「Use Me」是二張一套的45轉黑膠唱片,無論是歌曲本身或錄音效果都是第一流的,假若您有黑膠唱盤,這套唱片一定要買。如果沒有黑膠系統,也可以買CD,音響效果同樣傑出。這張CD老實說沒有特別難過關之處,純粹欣賞。(GRV150-1,Joy Audio)

近年二件反其道而行的東西在音響界興起,一是年輕人喜歡的數位流與耳機,另一竟然也是年輕人喜歡的黑膠。數位流耳機與黑膠本是背道而馳的訊源,但在年輕人的音響世界裡,這二樣卻和平共存。新的數位流與復古的黑膠透過真空管機的橋樑,讓音響迷享受到真空管、黑膠、數位流耳機一體的便利與高品質,這就是GSi75。


我們都知道,ARC最新推出的Galileo系列GSPre前級、GS150後級,以及GSi75綜合擴大機都是Fine Sounds集團的工業設計師Livio Cucuzza負責設計外觀的。Livio在義大利西西里島長大,他父親在當地開一家音響店,他從小就在音響堆中打滾。18歲時離開西西里島到米蘭唸工業設計,畢業後先到一家玩具公司任職,也曾替Lego與Ferrero設計玩具。不過他的喜好仍然是音響跟音樂,所以後來轉行當無約設計師,替義大利許多音響品牌設計外觀,例如Norma、 Audia Flight、M2Tech、Lector、EMME等,最後在2010年加入Sonus Faber。

復古又現代

進入Sonus Faber之後,Livio第一個交給CEO Mauro Grange的「作品」是Aida,不過Aida並沒有馬上推出,所以第一個完成的反倒是Amati Futura。目前,Livio負責Fine Sounds旗下各品牌的外觀設計,至於內部線路設計則與各廠牌原本的工程師合作。例如Sonus Faber的聲音方面是由Paolo Tezzon負責,而ARC的線路設計仍然由原本的工程師負責。

在設計ARCG系列外觀時,Livio曾飛到美國明尼蘇達州ARC工廠,在那裡仔細看了過去所有的產品之後,決定汲取ARC傳統外觀的元素,加以現代化美學,形成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古典、現代風格的融合。例如前級面板的元素取自SP-1與SP-3,後級外觀取自D79(面板上有三個錶頭),而面板上的錶頭外觀靈感則來自1950年代美國汽車的時速表。整塊面板材料改採用不銹鋼,面板內沿周圍磨成弧形,左右把手移到面板二側後面,這些都是融合現代元素又保留傳統古典的設計。

G系列中,前級、後級我已經寫過評論,GSi 75一直到七月才到貨,可說是姍姍來遲。ARC原本就有VSi60與VSi75二型綜合擴大機,前者每聲道輸出50瓦,後者75瓦,雖然輸出功率有別,但都同樣採用二支6H30與四支KT120。這二部綜合擴大機都是傳統設計,只有高電平輸入。然而,GSi75卻完全不同,不僅外觀不同,採用的真空管也改為KT150(同樣用二支6H30),更內建了MC唱頭放大器、DAC、USB DAC以及耳機放大器,可說是新時代的綜合擴大機。

採用KT150

ARC的後級長期以來喜歡使用6550功率管,到了2010年時改採用KT-120,2014年G系列推出之後更改採KT-150。用過這三種管子的人都知道,相較之下,6550體積最小,KT-120體積比6550稍大,肚子也胖了起來,而KT-150則整個形狀變成砲彈型。事實上這三種管子都是美國Tung-Sol的產品,這家公司早在1955年就推出6550,由於性能優異,6550很快就成為真空管機的主流功率管之一。

KT-150是2013年第二季才問世的功率管,它的屏壓更高,輸出的電流更大,可產生更大的輸出功率。ARC是在2013年底才開始測試KT-150的,以Warren Gehl為首的評測小組發現這種管子在性能、壽命上都好過KT-120,所以才會在G系列中全面使用。目前無論是KT-120或KT-150都是在俄羅斯製造的。

靈魂人物Warren Gehl

在此要花點篇幅介紹Warren Gehl這個人,2015年8月3日來台的ARC Director of Marketing Brandon Lauer告訴我,Warren Gehl有The Ear of Audio Research之稱,他有非常好的聽覺記憶,一般人聽過就忘了,但他能夠記得各種不的聲音特性,並且做出精確比較。Warren Gehl從1995年就進入ARC迄今,他是 Materials Engineer,Quality-Control Technician,也是Chief Listener。凡是要採用什麼零件、什麼箱體材料、線路板、焊錫等等都要經過Warren親耳聽過才做決定。甚至連機內附贈的電源線也是Warren挑選的。而每次有新機型要推出時,Warren也是最關鍵的聆聽者之一,如果他聽了覺得有問題,就會打回去重新改善。自從創始人Bill Johnson把公司賣掉之後,Warren更是讓傳統ARC聲音特質傳承下去的關鍵人物。

Warren Gehl學的是工程,畢業後在噪音防治公司以及航太公司做過,專長是振動的控制與阻尼材料。1980年代他利用自己的專長,設計一些制振調聲道具,在Sumiko賣。他也曾設計一個CD鎮在Sumiko賣,現在ARCCD唱盤所使用的CD鎮就是相同的。他也曾替Sota唱盤設計Platter墊子。後來ARC想要找一個人來接續當時專門負責聆聽器材的Jack Hielm,Warren因為本來就跟ARC內部人員認識,所以就來應徵,當然就被留下來了。

功能齊全

G S i 7 5 的面板看起來就像是GSPre,左右二邊有二個大旋鈕,中央有五個小圓按鍵,圓按鍵下是一個小顯示窗,另外面板左右二側各有相對應的燈號。左邊大旋鈕司輸入端切換,右邊大旋鈕司音量控制。中央五個圓鈕從左至右依次為Power、Menu、Mono、耳機喇叭輸出切換,以及Mute。此外,左右二邊邊緣還有燈號顯示,左邊為Upsample、Fast、Slow、Bias,右邊為耳機喇叭輸出切換、Mono、Mute與Power。耳機插孔不在面板上,而是在右邊側面,此外左右側面還各有V1-V4功率管的偏壓調整螺絲。GSi 75的音量顯示分為0-103,顯示的數字很大,老遠都可以看得清楚,這是我很喜歡的設計。

在此要稍微說明Menu用法。Menu 裡面有Auto Shutdown、Processor、Tube Hours、Volume Reset等。操控方法很簡單,先按Menu鍵找出想要變更的設定,例如Auto Shutdown,接著旋轉音量旋鈕,調到你要自動關機的時間(例如沒有音樂訊號輸入之後的4小時),接著再按一次Menu,此時顯示幕會出現Okay字樣,確認已經設定,過了五秒鐘,顯示幕就會恢復原來的狀態,這樣就已經設定完成。

遙控器不能遺失

GSi 75的遙控器上有許多功能是面板上所沒有的,所以絕對不能遺失。例如要調整偏壓時,請先按下遙控器上的Bias鍵,此時顯示幕會顯示第一隻管子的偏壓,用原廠所附的塑膠螺絲起子伸入機箱側面V1調整螺絲,慢慢旋轉螺絲,注意顯示幕上偏壓數字的改變,直到65mA為止。調整偏壓前一定要先唱過半小時,讓偏壓穩定之後再調。還有,調整偏壓時當然不能播放音樂。

當您選定Phono Input之後,必須在遙控器上切換MC唱頭阻抗匹配,它的MC唱頭阻抗匹配有100歐姆、200歐姆、500歐姆、1k歐姆以及47k歐姆可調。遙控器上有Gain 按鈕,可以切換增益大小,這是當而Phono In啟動時才有效,有二種增益可調,一為45dB,另一為62dB,用來搭配不同的MC唱頭輸出電壓。數位輸入從44.1/16到384/24相容,這是PCM方面,另外還可跟DSD、DXD相容,還可昇頻, Sample只能在遙控器上切換。Filter也是、分為快慢二種,GSi 75的顯示窗亮度有六段調整,調整時要用遙控器上的DSPUp或DSP DN鍵來調整。最後,左右聲道Balance也是在遙控器上調整。有這麼多功能都要在遙控器上完成,請妥善保管遙控器。來到背板,可以看到有三組數位輸入端,包括TosLink光纖、RCA同軸,以及USB。此外一組Phono輸入端,三組RCA高電平輸入端,沒有XLR端子。

另外就是一個紅外線遙控輸入端,以及RS232電腦連接端,那是維修用的。喇叭線端子安置在箱體後側頂上,分為8歐姆與4歐姆二組。要提醒您的是SE3輸入端可以提供AV環繞擴大機輸入使用,此時音量控制由AV環繞擴大機為之,GSi 75的音量控制會失效。

適合搭配活性喇叭

聆聽GSi 75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搭配的數位訊源是瑞士CHPrecision D1 SACD唱盤,喇叭則試過DynamiKKs! Monitor 10.15、AER Momentum、Heco New Statement,以及Enigma M1。很奇怪的是,原本我認為以GSi 75來搭配Monitor 10.15應該會很適當,一來這是遵造古法所做的喇叭,二來高音又是號角,用真空管機來推應該不錯才對。可是,我聽到的卻是低頻段量感有點不足、中頻段音像龐大但帶點渾濁、高頻段不夠柔軟的聲音,整體聽來有點失衡,顯然Audio Research跟DynamiKKs!並不搭。

而在搭配AER Momentum時,中頻段量感充足龐大,但卻少了一些該有的清爽。低頻段量感足,彈性夠,勁道也夠。而高頻段雖然不錯,但水份與甜度與光澤還稍嫌不夠,換過訊號線與喇叭線,還是無法達到我的要求。

搭配Enigma M1時,或許是有加靜電超高音的關係,GSi 75聽起來比起其他三對喇叭都還要細緻,而且帶有一種特別的美感,好像把原本ARC擴大機比較大而化之的個性轉為細膩些。而中頻段與低頻段的量感平衡得很好,讓M1聽起來不像是個只有六吋中低音單體的書架型喇叭。如果讓M1在一般人10坪以內的空間搭配GSi 75,我認為是相當耐聽的。不過,如果要測試GSi 75的低頻表現,M1不可諱言的無法做正確的判斷。例如當我聽趙聰那張「春江花月夜」時,曲中低頻鼓聲的量感與形體都無法讓我判斷GSi 75的低頻表現能力。所以,純就欣賞音樂而言,GSi 75搭配Enigma M1是相當合適的,但用來測試GSi 75的底限則仍嫌不夠。

而在搭配Heco New Statement時,中頻段的直接無隱表現得很好,低頻段的快速反應也充分顯出這對喇叭該有的特

質,至於低頻量感則是清爽恰好。高頻段剛開始聽有點飆出來,後來更換喇叭線與訊號線之後,把飆出來的高頻段化為光澤與甜味都很足的華麗高頻。尤其,GSi 75搭上New Statement之後,展現出最好的音樂活生感(跟另外二對相比),而且中頻段也不會龐大遲緩,整體精氣神兼具。最後定稿就以HecoNew Statement為準。

大提琴真實

一部每聲道75瓦的真空管機推力如何?很多人都想知道。可惜我家裡的喇叭除了Enigma M1之外,都是靈敏度超過90dB的喇叭,GSi 75推起這些喇叭都很輕鬆。就算M1的靈敏度只有85dB(2.83V/1m),也聽不出有什麼問題。我建議,搭配GSi 75時盡可能選擇靈敏度接近90dB的喇叭,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我第一個要說的是GSi 75的聲音黏滯感強,不是寬鬆那種,也不是柔軟的,反而是內聚力高,一切都抓得緊緊的,不會飆出去那種。尤其在聽大提琴演奏時,這種感覺特別明顯。在剛開始聽時,我先聽「喇叭的28道試煉」CD2,第一首聽完,來到第二首時,我突然感受到GSi 75的大提琴再生得很真實,不會過於偏向較高的頻域,也不會有太濃的鼻音,但聽起來很真實,那是一種密度比較高、帶點黏滯感的大提琴聲。您可以感受到琴弦振動時所激起的空氣波動。聽過這第二首,我馬上改換成奇美出版的瓦列芙斯卡「大提琴女神」,這一聽,同樣也覺得GSi 75的大提琴特別緊密,有男性的味道,而非傾向女性的那種。這種傾向男性的大提琴聲比較像真的。我不知道我這樣說讀者們是否能夠體會?總之就是大提琴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是真的,而非只有聲音而已。

瞭解GSi 75的大提琴聲音特質之後,我馬上翻出莫札特的「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穆特、普列文、Daniel Muller-Schott)。這張CD三種樂器都有,更能讓我瞭解GSi 75的聲音特質。同樣的,大提琴嗯嗯聲濃淡適中,小提琴拉到高把位也是內斂的,琴音抓得住,不會飆出去。鋼琴

雖然音量不大,但實體感浮現,重量感也出來了。這張CD告訴我,GSi 75的聲音是下盤紮實穩重,中段緊密,高段內斂的結構。它本身的高頻段並沒有很華麗,很悠揚,但是搭配上Heco New Statement之後,卻把高頻段那華麗甜潤的最後一口氣補上了。即使如此,GSi 75的高頻段仍然不是活潑陽光的。

鋼琴音粒有實體感

接下來我聽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Zimerman指揮演奏、波蘭節慶管弦樂團)。那鋼琴音粒真紮實啊,不僅晶瑩,還圓滾滾,低音鍵龐大有權威感,高音鍵一顆顆滾珠般,中音鍵飽滿有勁。而管弦樂細緻綿密,帶著黏滯感。除此之外,木管的和聲也實在太美了。聽這張CD,GSi 75所表現出來的高中低頻段平衡感真美,使得整體管弦樂的和聲表現得美極了,這也使得這首鋼琴協奏曲聽起來特別

雄壯龐大。此外,雖然GSi 75每聲道輸出才75瓦,但是曲中經常出現的巨幅動態對比也還能Hold得住,沒有顯得軟弱。還有,鋼琴或管弦樂突然拔高時,那種快速的反應也證明了GSi 75的暫態反應飛快。

聽過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之後,我想來點簡單的人聲,聽聽看GSi 75在人聲方面的表現。先用「2V1G」。歌手嗓音與吉他都很直接,空氣中好像沒什麼東西擋在我跟聲音之間。而且,人聲跟吉他的形體都很凝聚,實體感很高。接著聽莉迪雅那張「爵士歌簿」時也一樣,CD所發出來的聲音跟我之間沒有一層紗,是很直接的,莉迪雅嗓音特質那麼清晰的浮在空氣中,伴奏樂器的真實感

很高。同樣的,嗓音跟伴奏樂器的形體都是凝聚的,有實體感有重量的,不是虛虛的聲音。事實上GSi 75還有一項特點,那就是控制力很好,一切都抓得住,不亂不吵。

低頻清爽厚實

連續聽過二張女歌手CD之後,我拿出Leonard Cohen的「Ten New Songs」,這位著名的老男人嗓音低沈富磁性,再加上低頻段錄得充足又有彈性,可說也是測試音響良方。在GSi 75跟New Statement的聯手下,我發現GSi 75的中低頻男聲處是相當厚實的,Cohen的嗓音不是軟質虛浮的,而是紮實有密度的,磁性夠,也帶著粗獷味道。而Bass聽起來量感夠,但比較清爽,不像我用晶體機推時那種比較豐軟的低頻。可以這麼說,GSi 75的Bass低頻聽起來尾巴比較短,比較沒有「甩勁」。當然這也跟New Statement本身的特性有關, 如果我用AER Momentum來搭配時,低頻量感就會比較多,而且「甩勁」更明顯。

聽過多張CD之後,我要開始檢測GSi 75的耳機放大能力,用的耳機就是阻抗300歐姆,素以難推著名的Sennheiser HD800。這付耳機聲音表現優異,適合聽各種音樂,可以測試耳機放大線路的優劣。此外,由於它難推,同時也可測試耳機放大線路的驅動力。我把耳機插上,面板上的按鍵切換到耳機,拿出剛才聽過的那幾張CD再聽一次。先說驅動力,HD800果然不好推,我的音量要開到90(總共有103),才能獲得我認為適當的音量。換成其他耳機,音量轉到70應該就夠了。我可以說,GSi 75的耳機放大線路驅動能力屬於一般,並沒有特別強的驅動力。

耳機黏滯感比較淡

而在聲音表現方面,我從耳機所聽到的大提琴密度與黏滯感都比較淡,沒有從喇叭端子出來那麼濃。小提琴光澤依舊,擦弦質感非常清楚,甚至比用喇叭聽還清楚。人聲呢?女聲清甜帶點柔婉,喉音質感清楚;男聲變得比較清爽,中低頻下盤沒有那麼紮實。聽管弦樂時解析力非常高,鋼琴的鏗鏘晶瑩程度也很高,尤其暫態反應很快。總體而言,用耳機聽音樂時,跟用喇叭的感覺完全不同,一方面耳機放大不是經過KT150的聲音,也沒經過輸出變壓器,聲音特質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耳機與喇叭的聲音特質也不同。所以,如果您用喇叭跟耳機聽起來聲音一樣,那才是有點奇怪。或許您要問:用HD800所聽到的聲音才是GSi 75真正的面貌嗎?當然不是!因為耳機放大沒有經過功率管與輸出變壓器,頂多只能說是接近「前級部分」的聲音而已,而GSi 75是綜合擴大機啊!

唱頭放大賺到了

再來我要說用GSi 75聽黑膠唱片的表現。我用英國Vertere SG唱臂與唱盤,Soundsmith唱頭,用Vertere

唱臂線進入GSi 75的Phono端子。唱過的黑膠唱片包括阿淘「細人」、Vanessa Fernandez「Use Me」、Copland「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以時間入味的傳奇」、Julie London「Julie is Her Name」等。我用遙控器切換前述五種不同的負載阻抗,當負載阻抗越高時,您會發現音量隨著增大,高頻段也隨之更有光澤。到底要選擇哪一檔負載阻抗呢?請用您的耳朵去決定,因為每套音響系統不同、每個聆聽空間不同、每個人喜歡的聲音特質不同。我也切換二種增益試試看,低增益是45dB,高增益是62dB,我的系統使用低增益就夠了,如果您的MC唱頭輸出小於0.1mv,那就要用高增益了。

GSi 75的唱頭放大線路表現如何?在此我要告訴您賺到了,我跟我用的ASR Luna Basis Exclusive(電池供電)相比,如果我說GSi 75的唱頭放大線路勝過ASR,您一定不信,這根本不可能。但是,我說GSi 75的唱頭放大線路可以讓您省下10萬塊以內的外接唱頭放大器,您應該可以接受。GSi 75的唱頭放大線路聽起來活生,高頻段細緻,極高頻延伸相當自然,中頻段與低頻段並沒有特別濃重,反而是清爽的。此外,在聆聽音量範圍內沒有聽到雜音或哼聲,背景相當安靜。

USB DAC好用

別忘了,GSi 75還有內建DAC與USB DAC,而且提供光纖、RCA同軸與USB端子有關USB DAC我就不另外試了,因為變數較多,我不容易判斷,倒是讓GSi 75做為DAC可以試一試。我以CH Precision D1為轉盤,輸出數位訊號給GSi 75,利用GSi 75的DAC來解碼。GSi 75的解碼晶片用的是TI 1792A,這是一個立體晶片,可以接受PCM與DSD。如果您的數位訊源只是一部平價CD唱盤,而且備有數位訊號輸出端,GSi 75內建的DAC對您就很有用了,因為它所表現出來的聲音並不差,至少像我這種聽過百萬級數位訊源的人都能夠接受。跟我的D1SACD唱盤相比,GSi 75內建DAC的聲音比較中性,音質稍微不如我的D1,聲音的密度與黏滯感也稍遜,低頻量感也比D1稍少些。考量購買GSi 75綜合擴大機的族群可能是第一次升級的音響迷,在購入GSi 75之後,所剩的預算已經不多,此時GSi 75內建的DAC提供數位訊源再次免費升級的機會。除此之外,購買GSi 75之後馬上可以滿足USB DAC+耳擴的需求,老實說沒有比這更划算的。

環顧四方無敵手

Audio Research GSi 75是近年所見非常值得買的真空管綜合擴大機,讓我們來為它算一本賬,您單獨買一部叫得出名號的唱頭放大器,最平價大概要十萬,單獨買一部名牌USB DAC+耳

擴至少也要十萬,扣除這二樣,這部每聲道75瓦的真空管綜合擴大機才賣您多少錢?雖然我得承認它聽起來比我上次聽過的GSPre+GS150稍遜些,但基本聲音特色與走向是一樣的。以這樣的價錢買到這樣的聲音表現、這麼齊全的功能。環顧四方,ARC GSi 75大概也沒有對手了。

焦點

① 從1970年傳承至今的真空管綜合擴大機,雖然外觀變得比較現代,但骨子裡還留著傳統ARC的血液。
② 內建唱頭放大器、DAC、USB DAC、耳擴,可說是功能齊全的綜合擴大機。③ 聲音密度高,大提琴、鋼琴聽起來別有味道,高頻段控制佳,不會飆出來。③ 傾向中性,不是軟柔遲緩的真空管機。

建議

① 盡量搭配靈敏度在90dB左右或更高的喇叭。
② 喇叭個性靈巧高頻甜潤者為佳。